中日饮酒习俗与健康(1)网(2)
2014-12-23 01:46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讲酒德,因饮酒而丧身亡国者屡见不鲜,为此中国曾多次发布禁酒令。每当酗酒成风时则禁,禁酒阶段好转一些,过一段又死灰复燃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讲酒德,因饮酒而丧身亡国者屡见不鲜,为此中国曾多次发布禁酒令。每当酗酒成风时则禁,禁酒阶段好转一些,过一段又死灰复燃,这是因为酒与毒品一样,容易上瘾。当今,随着经济发展,饮酒风又起。中国是饮酒大国,据1989年统计,中国常饮酒者达16亿人,已有各种酒厂3万多家,酒年产量达1340万吨,其中白酒400万吨,啤酒800万吨,果酒54万吨、黄酒86万吨。出口不到40万吨,大部分酒几乎都被中国人饮用了。据1996年统计,仅白酒年产量就达60亿公斤,每人每年平均5公斤,每年消耗粮食200亿公斤。看看近年来的劝酒歌,会使人害怕,已到非讲“节和度”不行的时候了。中国的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一点,不过全国的劝酒歌却大同小异,收录一些如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有感情赏个脸。”待到宴会气氛上来后,劝酒则更深一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嗑睡,何况还是酒,不是敌敌畏。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当大家微醉时,还要更上一层楼:“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来睡。你也醉我也醉,咱们医院再相会。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这样劝酒,被酒所害者不断增加。据1986年统计,我国因酒后开车酿成车祸,全国达28万多起,伤死32万余人。酗酒后引起家庭纠纷、离婚者也日益增多。
中国人善于攻关,饮酒的“
哲学”是“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加之请客劝酒是公家报销,所以三令五申,也禁不住劝酒。文件通知,不让喝白酒,他们喝洋酒开销更大,甚至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办法总比困难多。”
总之,有的中国人劝酒让人产生恐惧症。有个别外国人因无法应付这一场面,而不敢到某地投资。产生负面作用,这就事与愿违了。真是到节制饮酒的时候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4、日本的酒德与酒害
日本是礼仪之邦,甚为注重酒德。在正式宴会或酒会上,没有中国人那么多的劝酒歌和劝酒方式。只有纯日本式宴请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在蹋蹋米上饮酒时,主人有时来敬酒,是跪在你面前为你斟酒,不好意思不喝,只要喝下一点,他为你斟满就算主人尽到礼仪。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不强求对方饮酒,喜欢饮酒者可以自斟自饮。加之日本的酒度数都不太高,即使是白酒也不过40°左右,这样不容易醉,但日本清酒比中国白酒容易上头,喝得太猛也一样致醉。
日本的酒害,我认为是精神使然。日本因为是个不大的岛国,使日本人心胸不太开阔。遇不顺心事,容易消沉,便去喝闷酒。加之饮酒习惯多为干喝,也是容易伤害身体的一个原因。日本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紧张,平时彼此之间无暇沟通想法。工作一天容易疲劳,所以一到晚上便与同行、上司去酒馆喝酒、聊天,时间长则容易醉。日本人喜欢晚酌,认为它可为明天的工作增加锐气。在家晚酌一般饮用量不多。还有日本人为调节环境,改换口味,不愿意总在一处饮酒,一晚上可能去喝几个酒店,也是容易成为酒鬼的一个原因。据日本出版的《酒之健康科学》一书载,日本人的体质不宜于多饮酒,因其新陈代谢较之欧洲人慢,日本人每年的酒精饮用量为63公升。总之,饮酒掌握度,要节制饮酒,说时容易做时难,需要经常提醒,让人们健康地生活。
日本在1997年生产清酒872053kl,如加上白酒、果子酒、洋酒等总共生产酒类为9399274kl。如谈到日本的酒害,有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是酒精依赖者。所谓依赖者就是每天必须饮用150ml纯酒精,大致相当五大瓶啤酒。据日本厚生省调查,日本有酒精依赖者40万人。这种人有时需要住院,甚至到精神医院住院治疗。他们的平均寿命51岁,比平常人短命20年。常年酒精依赖者多患肝硬化、消化系统紊乱等病症。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第二是饮酒开车造成交通事故。以1997年为例,事故达1000件左右,其中造成人身死亡件数400起。
第三是酗酒引发社会问题。如家庭纠纷、打架、离婚、偷窃、畸形儿等等,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三、中日酒俗比较
1、酒与祭祀
古代社会,中日两国均把祭祀视为生活中的大事,而且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山川、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都离不开酒,而且中日两国最初均是为了祭神而造酒。当然祭祀都有一定仪式,将规定的酒食供奉给信仰和崇拜对象。上古时酒未问世以前,古人用水、用血上供,那时以水当酒,称为“玄酒”。待到学会酿酒后,才用酒祭祀。中国古人最初是用醇香的NFDF9*NFDFA>平行祭祀的。最初,中国人酿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这是基于“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的思想,此语出自《礼记·贡礼》。古人云:“凡祭,皆祭所造食者。”古人对创造饮食的人很尊敬,在《周礼·膳夫》一书中有“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饮酒是祭祀典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多数礼仪都与酒有关或需要用酒,除此之外,普通人生活中的场面仪式也要用酒,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酒礼。这说明酒一开始就高居庙堂朝会之所,赋予它高贵地位和身份,而且酒起着颐神定人等维持天道和社会伦理秩序的巨大作用。
中国古人祭祀时,要手持杯盏,默念祈祷,将酒先分倾三点,然后将余酒按半圆形洒于地上,称为酒酹地。古人以为这样做,即酹三点一长钩,是个“心”字,表示献心之礼。这一祭祀礼仪后来扩大,形成饮前必先酹酒的习俗。这一习俗至今还在蒙古族、苗族等民族中保留着。在祭祀时,中国还有把酒置于酒杯供奉神、祖先的习惯,意谓让神、祖先同享人间美酒。供酒最后洒地以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古代,特别是周代礼法颇严,平日饮酒受限制,但祭祀时可畅饮,所以盛宴多在祭仪之后。日本人的祭祀与酒也和中国一样,关系极为密切。日本是无处无时不祭祀的国度,其目的是寻求民族的团结与互相了解,而每次祭祀都离不开酒。日本有各种各样的祭祀,天皇主持的祭祀有专用酒,称之为神酒。一般是“白酒”(SHIROKI)与“黑酒”(KUROKI)。日本祭祀用白酒并非中国的白酒,而是白色浊酒,类似中国酒酿。黑酒是在白酒中加入久佐岐(或写常山木,日文发音一样:KUSAKI)即一种树根的灰,而呈现黑色。这种神酒是由特殊种植的大米——玉荣米酿造而成。插秧均由处女担任,在皇宫由指定的地方酿造。其酒用于天皇主持庆丰收的新尝祭。数不尽的祭祀用酒,多由村民、市民或政府部门、各种机构奉献好酒。日本人很重视祭祀,也同时重视酒。祭祀仪式结束后,日本有神人共食的习俗,把供奉给神的酒、食品取下来,大家开怀共饮,快快乐乐地美食一顿,用以消除一天的疲劳,而且这种聚餐不再拘泥礼仪,不分上下级,使参与者痛痛快快地欢聚一堂,日本人称为“无礼讲”,可自由自在地畅饮、品尝美味佳肴。喝醉后,发泄一下平日不满也无人说他无理取闹,说错话也不予追究。总之,日本人对饮酒后的言行较宽容。这种场合酒给人们带来欢乐,人们感谢酒,把酒奉为神,把饮用完的盛酒木桶摆放在神社供奉,如京都市岚山脚下的松尾大社是日本最古老的酒神神社,神社内摆放着很多酒樽。每年11月上卯日举办祈愿酿造安全的祭祀。此外,在日本有名的酒神神社还有梅之宫、三明轮神社。 日本没有酹酒的习惯,一般把整瓶整桶的酒供奉神灵、祖先,看来比较讲究实用,把供奉用的酒取下来神人共饮,既满足尊敬神灵、祖先的心愿,也创造了活人聚集一堂的团结气氛,而且日本人认为饮用供奉神的酒,可以获得神灵的保佑。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酒与婚俗
酒在中日两国婚俗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书《酒谕》中载:“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订婚、成婚、婚礼等程序,均贯串礼仪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表现着欢乐,酒起着积极的角色。中国古代汉族议亲时,男方要送酒到女方家中,以示求婚,至今少数民族中傣、景颇、拉祜族仍有此俗。
中国很多民族不仅订婚礼品中要有酒,而且订婚名称与酒相联。如苗族人订婚叫“吃小酒”,水族订婚叫“吃宵酒”,因男方去女方订婚要住一夜,宵夜饮酒用餐。订婚、纳彩(或称彩礼)和成亲是婚俗的重要环节。订婚仪式必须有酒,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干脆就叫吃订婚酒。订婚后就得考虑纳彩,酒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彩礼之一。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男方要担上“许口酒”给女方。女方要回礼,就是将接受的许口酒酒瓶内盛入淡水,放入活鱼三五条,筷子(箸)一双,谓之“回鱼箸”。日本在订婚、纳彩时都喝酒,但彩礼中并没有酒,多是象征吉祥的海产,如“寿留女”,是切成长丝的尤鱼干,象征长寿。还有“鲣鱼干”,表示忠贞节义等。这因为日本是个岛国,海产得天独厚而导入婚俗中。
中国的成婚即婚礼,酒是不可或缺的,酒筵是成婚的高潮,亲朋好友入席吃喜酒。从先秦时代起,新郎新娘要举行“合卺仪式”。即司仪把匏瓜一分为二,再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以示夫妇心心相连,百年合好。此俗在《礼记·昏义》中记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音:XU,意:美酒),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待到宋代,便演化为喝交杯酒。
日本人的婚礼上,夫妻也喝交杯酒。无论任何形式的婚礼,新郎新娘在宾朋的祝福声中举行“三三九度”交杯换盏。用三只浅的漆制酒杯,每杯喝三次,共九次。日本的数字信仰为奇数。源于中国阴阳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三和九均是“易经”中有缘的阳数。三杯分别表示天、地、人。三与三乘为阳数中最高的九,表示没有比它更庆幸的喜事。 日本婚俗中的“三三九度”交杯换盏,斟酒用的酒壶盖上,一定要有一对图案。中国古时用其比喻兄弟和睦,不知何时传入日本成为兄妹亲睦了。《日本书纪》说,伊那邪岐和伊邪那美兄妹,初次性交时,不知如何,看见振翅飞翔的姿态而受启迪,性交成功,有了日本后代。所以用此酒壶,寓意性生活和谐,种族繁盛。 3、酒令
从古至今,世界上有众多国家饮酒,然而惟独中国人创造了酒令,使饮酒活动增添了欢乐和文化气氛,也可说既助酒兴,又增情趣。当然,如酒令走偏则变为逼酒、赌酒的手段,贻害也很大。
中国的酒令始于西周时期,当时的酒令并非助兴劝酒,而是辅助酒礼,换句话说就是在饮酒时听从酒官的号令,依礼饮酒。酒令初,本意是禁止酗酒,不能擅自饮酒,原则是劝人少饮,后世变成饮宴中一种助兴游艺活动。
春科战国以后礼崩乐坏,帝王权贵嗜酒成风,酒官行令的目的便发生了变化,开始助兴取乐。劝人畅饮,酒令演变为“敬酒”的手段。酒令虽使宴席气氛热闹,表现中国人好客,但有时也难免强迫性饮酒,伤害健康。酒令问世已有两千多年,岁月推移,酒令不断翻新、丰富。射箭、投壶、抢红、
笑话、拆字、联句、猜拳等均成为酒令。如分类说明,大体有律令、游戏令、赌赛令、文字令、歌舞令等。
律令是对宾主都有约束作用的酒令,有的成为法律条文。如隋代规定:“末座者,连饮三杯,为‘兰尾’”。游戏令是用游戏来行酒令,内容丰富简单易行。如传花、拍七、说笑话等。赌赛令是宴席间角逐各种技艺,胜者促使负者多饮酒的酒令。最常见的有射箭、投壶、赛棋、掷骰子、划拳等。举投壶为例说明。投壶是从射箭发展而来,晋、齐时很流行,两汉极普遍,唐宋时代由于雅令时兴而衰微,但明清仍有人使用。投壶就是持箭向壶口投去,壶口有大有小,壶内装有小而滑的豆子,如用力过猛,箭会反弹出来。最终以投进壶中箭多为胜,少则负,负则饮酒。
文字令,又曰雅令。它是历代文人创作,涉及文化艺术现象多而杂,几乎涵盖所有文字游戏,如谜语、诗词、拆字、绕口令等。举一幽默对话的酒令:宋代文人刘〖FJF〗窸〖FJJ〗和苏东坡一起共饮,东坡欲先走一步,刘〖FJF〗窸〖FJJ〗便用三种果子和一味药酒调于酒中说一酒令——“幸早离(杏枣梨),且从容(苁蓉)。”东坡听后也用三果一药扣于酒令中——“奈这事(萘蔗柿),须当归。”很得体。
中国大学排名
歌舞令是用歌舞乐曲佐酒侑食。周代已有其酒令。《周礼·天官·膳夫》载有:“以乐侑食。”大宴用大雅乐,一般宴会用小雅乐。汉代歌舞侑酒之风盛行,还出现专供官宦文人饮酒取乐的歌舞伎,此风直至盛唐,并让她们助兴送酒,有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常被技艺超群、花容月貌的美女倾倒,纵情豪饮。
歌舞令有时是机敏的交锋。明代的赵时逢指着一盘炒栗子说一个酒令:“栗绽缝黄见”。在座的文人雅士一时对答不上来,一旁的歌伎朱云楚稳稳当当地夹取一片藕片说道:“藕断露丝飞”。在场的人对这位女子的机敏聪慧表示佩服。
总之,酒令是饮酒者文化素养和个性的表现,酒令表现人的幽默、机敏、才华,也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当然反映人们的生活。不过酒令苛刻,罚酒太多,会带来弊害。明清有一段时间就是如此,清人黄九烟为此撰文《酒社刍言》提出饮酒三戒:苛令、猜不透的“酒底令”、捋拳振臂、叫号喧争的拳哄,不仅伤雅而且妨碍生趣益智的享受。
日本没有酒令,但在盛宴时有余兴。一般由陪酒妇女们弹三味线,唱歌或跳日本古典舞。也有擂当地日本大鼓或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技艺的习俗。
4、中日酒店、酒旗之不同
根据刘军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的酒与饮酒》一书,中国的酒店的前身酒肆,至迟出现在夏末商初。中国古人在刚刚开始饮酒时,并无酒店,而是自家酿酒自家饮。酒肆、酒店、酒楼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廓的建立、饮食业的兴起为前提条件的。到周代,王都镐京和东都洛邑以及数十个都邑的营建,使市、肆包括酤酒之肆普遍兴旺起来。加之酿造业的发展,一般平民也去酒肆聚酒。
春秋战国时,买卖酒已很普遍。酒肆为招揽顾客,便高高地挂起酒旗。但当时的酒旗是什么样子,因难以保存,说不清楚。是否后来人用一块布,上写酒字,高悬店门,使人能远远看到的幌子,但不少嗜酒者如此推断。《史记·高祖本纪》中云:“高祖每酤留饮,酒储数倍。”这是刘邦作皇帝以前的记事,可见卖酒之最晚在战国至秦代这一时期。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娶卓文君后,夫妻着犊鼻Φ臂渎艟疲垆是酒店的代称,这是古代关于卖酒的一则故事。 汉代,酒肆已明显地具有卖酒与供人饮酒的双重职能。《汉书·食货志》注:“酒家开肆待客设酒垆,故以垆名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唐初无酒禁,大小酒肆遍及全国城乡。唐代史籍及文人墨客的诗词中留下许多描述酒肆、酒楼的好诗句。如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唐代酒肆沿袭悬挂酒旗以招徕顾客的传统方式,皮曰休《酒旗》诗云:“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多为风所飓,时见酒名号。”
唐朝时,各大城市都有胡人开酒店,并有胡姬陪侍作为吸引客人的重要手段,后人有不少关于酒店胡姬的记述。恕不一一赘述。
宋代,由于经济发达,城镇市场甚为繁荣,《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都是反映东京汴梁,即今开封的活跃景象。大街小巷中的酒店、酒楼鳞次栉比,其建筑、装潢豪华,用彩色酒旗装饰楼门,酒座潇洒。而且在宋代酒店已分类很细,据《古杭梦游录》所记,有宅子酒店、花园酒店、直卖店、散酒店,庵酒店等。
待到北宋,除大酒店外,尚有各种各样小酒店,被称为“脚店”、“拍户”、“子库”等。
宋代因酒店的繁荣,酒旗的式样、色调,均有发展。窦革所撰的《酒谱》中说:“无小无大,尺之布可缝。或素或青,十室之邑必有。”当时在酒肆聚集的地方,就出现“绣旆相招,掩翳天日”的盛况。
与宋并存的金国,也以豪饮为尚,嗜酒成风,到处可见酒肆酒楼。在山西繁峙岩上寺有一幅绘于金代的壁画,其中就有酒楼,楼内顾客盈门,还有卖艺者。酒楼外有高挑的酒旗,上写:“野火攒地出,村酒透瓶香。”
明朝之初,朱元璋命令大建酒楼,迎接四方宾客。其中高级酒楼已不再挂酒旗或幌子,改挂名人题字的扁额,楼内派专人迎送客人,除山珍海味佳肴外,有歌伎舞女,尚有专供文人墨客饮酒题诗的诗碑,酒楼四壁任客人挥毫,以助酒兴。明代酒肆已发展到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场所。为迎奉高层次的顾客,有的酒店店主和店小二,已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清代酒肆又见进一步发展,大城市内酒楼饭馆难以数计,而且不少可承办大型酒宴。待到清末民初,许多西餐馆、酒吧,在北京等各大城市和港口应运而生。民间各类酒肆名目繁多,经营手段因宾客要求多样化。中国的饮酒文化得以体现,酒帘处处飘,凝香贯九霄。酒肆大街灯火辉煌,如同白昼。不言而喻,铺张浪费,腐化堕落也达到顶点。
当代中国人由于多种经营可获得更多利润,纯酒店不多,而重视既能就餐连带饮酒的地方,当然在大酒楼、大饭店内有单设的酒吧。近年来,日本式酒店已进入北京城,如海淀白颐路上的“泽之鹤居酒屋”。
日本的酒肆名为“酒屋”或“居酒屋”,与中国的酒店有所不同。日本的酒店何时问世,日本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在中国人撰写的《魏志倭人传》中已谈到日本有了集市,日本酿酒史研究家加藤百一认为,其集市是中世纪日本酒店的萌芽。《日本书纪》载:“在饵香(现
今大阪)集市,有标着价钱但人们买不起的美酒。”樱田胜德认为,日本的酒店名为“居酒屋”,它既不是造酒的作坊,也并非卖酒的店头,而是供人饮酒的地方。大概于江户时代初期,首先出现在大阪、江户的城外,那里有借宿住宅、渔场,卖苦力或手艺人在其居住,因经济上无条件,便去居酒屋饮酒,自斟自饮。后来发展到备有酒菜和用餐的肴馔。因在酒店入口处外侧,有从上挂到半腰中似绳子一样的门帘,酒店又称“绳暖帘”,其绳多为麻制品。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酿酒和贩卖酒的经营者为酒屋,卖酒量大大增加而变为批发商。由批发酒的商人分化出零售业者,在店头供人饮酒,被称为“居酒屋”,即酒店,而销售酒类者称“酒屋”。
关于日本近代酒店的形式,加藤百一认为应分为市中型、在方型。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里的酒店为市中型。在乡村为农民开的酒店系在方形。其经营者及经营内容均有所不同。日本酒店也有叫“酒场”的(SAKARA)。原来只是饮日本酒,后来日本的酒店不仅增加了除日本酒以外的洋酒,如啤酒、威士忌、白兰地等,而且同时出售酒肴,如刺身、寿司、烧鱼等。当今更是多种经营,饮酒进餐在同一地方,日本人称其为“酒饭屋”,也可统称为“居酒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近现代后,日本学习西方,酒店的种类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饭店中的酒吧,有琳琅满目的日本酒和洋酒。高楼大厦的地下和红灯区的酒吧,常有妙龄女郎和美女,施出奇异的陪同方式,招引顾客花钱。日本政府对这种风俗产业定为取缔之列,但难以办到,而有些名为饭馆和茶店,但实则是实行三陪的酒吧或餐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