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真正的文学虚构首先必须有令人满意的内在逻辑,要有符合因果关系的必然律。然而逻辑对于故事的建构只是最基本的条件,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情感逻辑。许多故事虽然情节上大体相似,我们仍然愿意不断去听去看而不觉得厌倦,原因何在?弗莱、荣格等对文学原型的人类学探讨有价值,就在于我们的生活脱离不了基本的东西,如爱情和亲情、事业和家庭、成功和失败,而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要在世界上找到完全不一样的虚构故事几乎不可能。通过阅读或听这些类似的故事,我们反复地重温和体验那种真切的情感。好的虚构故事不仅要有逻辑的维度,还应有超越逻辑的维度。“这种超逻辑性正是一种力量,它让艺术时空之‘真情’超越生活世界里的‘真实’。因为它符合生活世界中常常体现着的一种神秘性的情感现实。……即使故事的逻辑关系上存在破绽,都不影响我们对这种真切的神秘现象进行深刻的体验。”[[17]] p154 生活世界确实具有我们难以理解的神秘性;我们在欣赏文学虚构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体验其中的情感奥秘。
通过文学的虚构,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平庸和无意义,获得对人生的新感悟和真正的体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以摆脱现实束缚,而文学能够把我们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这是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信念,而这种生命意识恰恰是我们现代人缺失的根本性的东西。因此,文学虚构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存在方式,值得我们去坚守和实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 [美]杰拉尔德•格拉夫《自我作对的文学》[M]陈慧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Ivan Brady ed. Anthropological Poetics [C].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1.
[[3]] [德]瓦尔特 • 本雅明 《本雅明文选》[C]陈永国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 [美]罗伯特 •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5]] [英]毛姆《读书随笔》[C]刘文荣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6]] [法]维克多·雨果《雨果论文学艺术》[C]柳鸣九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8]] Wolfgang Iser. The Fictive and the Imaginary: Charting Literary Anthropolog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9]]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 [奥]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1]] [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12]] [加]《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C]吴持哲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3]][西]乔治•普莱《阅读现象学》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14]] [比]伊•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 [美]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寂静的知识》[M]鲁宓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 [德]卡尔•巴特等《论莫扎特》[M]朱雁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 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