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最后,我要说,我们当然无须过于苛求鲁迅。在这片缺乏精神资源的黄土地之上,鲁迅能够彻底走出传统的误区,去直面绝望、反抗绝望、坚持绝望,已经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绝对的精神高度。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毕生努力,向后人呈现了在以中国美学作为精神资源背景的情况下的对人性加以现代重构的全部过程以及最终极限——包括他最终的完全绝望。在此意义上,鲁迅不仅是一个开拓者,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个“中间物”,一个过渡者,一个失败者。因此,尽管他希望他的思想“速朽”,但是我们却希望他的思想永存。这样说,当然不是为了停留在他的失败的思想上,而是为了不断借此去进行反省,从而最终走出鲁迅——鲁迅的失败!不过,无论如何,在他之后,万幸的是我们已经无须再重涉他的探索之途,就可以把美学“接着讲”下去,因为,我们的精神处境已经如此明显,用鲁迅自己的话说,除了“别求新声于异邦”,已经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注释:
[1]博尔赫斯:《谈艺录》,24页,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59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43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2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85—18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14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谢灵运:《登池上楼》
[8]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27页,北京:三联书店,1995。
[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0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徐复观:《徐复观集》,58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1]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契诃夫:《苦恼》
[13]朱安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
[1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2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58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8]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1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4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2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1]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59—16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20—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4]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6]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5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2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8]倘若这个“不可救药”投影出来,无疑就会到处是“敌人”(所以毛泽东才会说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而倘若竟然出于自己的仇恨而去向突然投掷匕首与标枪,那么倒下的就不仅仅是“敌人”,而且还是投掷者自己。
[29]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10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0]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7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1]詹姆士·里德:《基督的人生观》,13—16页,北京:三联书店,1989。
[3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3]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43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4]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5]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49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6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8]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43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9]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35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0]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4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1]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385—38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2]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10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2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4]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2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6]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第16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9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8]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8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9]此后的地主、资本家、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乃至“走资派”的出现,同样可以看作“罪责”的“替罪羊”。结果,在中国“一个人脱胎换骨的故事”就至今也没有诞生。
[50]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508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1]“中国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我就是做这醉虾的帮手,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糟灾时来尝加倍的苦痛,同时给憎恶他的人们赏玩这较灵的苦痛,得到格外的享乐。”(见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45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2]《圣经》中说:“你要向天观看,瞻望那高于你的穹苍。”(约伯记35:5)
[53]见《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三卷,417—4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4]“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见《鲁迅全集》第四卷,20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5]“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见《鲁迅全集》第九卷,23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6]“作文已经有了‘最中心之主题':连义和拳时代和德国统帅瓦德西睡了一些时候的赛金花,也早已封为九天护国娘娘了。”(见《鲁迅全集》第六卷,60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7]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4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8]“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见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7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儒林外史》中杜慎卿见到两个挑粪的工人在工作闲暇,还不忘“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由此感慨即使是贩夫走卒也皆有“六朝烟水气”。
[59]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四卷,505—5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0]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四卷,64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1]郁达夫曾回忆鲁迅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心里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情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哪里不能保全她的生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后来到了玄宗老日,重想起当时行乐的情形,心里才后悔起来,所以梧桐秋雨,生出一场大大的神经病来。一位道士就用了催眠术来替他医病,终于使他和贵妃相见,便是小说的收场。”
[6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3]鲁迅对于“庸众”的心灵无法相通也是如此。一味地认定人性的麻木、丑陋,因此时时以自我心灵的自高其上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嘲笑而非悲悯,是鲁迅的失败之所在。比较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双重灵魂、多面人格、复杂人性,就不难看出鲁迅的单一与简单。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还有一个“破抹布”的象征。它“又烂又脏”,但是“有自尊心”,“有灵性和感情”,这也是为鲁迅所不能及的。至于妓女索妮娅这类的形象,在鲁迅,更是绝对塑造不出来的。
[64]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5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3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7]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66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8]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3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9]事实上,鲁迅自己对此也并非一无所知:“我们现在虽然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昏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见《鲁迅全集》第一卷,3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0]《鲁迅全集》第十三卷,第63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1]《鲁迅全集》第二卷,第20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