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人对内心的敞亮,是近道的一种方式。如《大学》所言:知、止、定、靜、安、慮、得。这是内明,又称为明明德。在明明德以后出来做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好一名管理人、经营者。《大学》称之为亲民。亲民的范围,有大有小,从天下、国家到家庭不等。无论明明德抑或亲民,都要求止于至善。那么,对于明明德与亲民而言,至善意味着什么呢?面对自然生命中生、老、病、死的变化,孟子认为一个真正懂得了生命的人不会站在岌岌可危的墙脚等待灾难的降临。反之,会将自然的生命放在“道”的背景中来实践,正命而死。若再结合孔子的人生报告来看,管理人或经营者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对自身的管理及对人生的经营。不管是经营人生或是自身管理,都离不开“人”的主题。因此,尽管自身管理指向个体修身,人生经营与家庭、国家以及天下息息相关,但由于“人”的共性而使修身成为的根本。《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不是说身修了以后就万事大吉了,身修是为了家齐、国治、天下平。在家、国、天下这样层层的推进中,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内明的自觉来协调。③而家、国、天下的稳定也与个体的心意一脉相通。从引用孔子听讼的话来看,④《大学》旨在告诉我们惟有自明之人才可能推己及人,改变生命环境,从而使自己连同他人从容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
身如何修呢?《大学》首先将之放在一个向外开放的家、国、天下中来考察,其次指出身与内在的心、意的必然联系。⑤这样,修身就成了打通生命内外境界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有点像埋在地下的种子,只有当生命的因缘和合之后绿芽方可破土而出。出土之后的幼苗,又必须经受住外界环境的风风雨雨,方能茁壮成长。也就是说,修身是寻找生命的一个过程。在我看来,生命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深入。《大学》称其为格物致知,也可以叫日新。譬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格物是第一张牌。反过来也可以说,有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就叫格物。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将《大学》中关于致知、格物的思想结构用一个简图来表示:
如图所示,箭号的指向既为致知、格物,又可视为大学之道。另外,我们还可以将“人”的生命主体一分为三:一、独立世界的生命,主讲诚意与正心;二、血缘关系的生命,主讲修身与齐家;三、公共空间的生命,主讲治国、平天下。无疑,这三样环境又互相影响,同时变现出种种现象。如此,《大学》将带领我们从一个个细目入手,犹如将路上布满的荆棘指了出来,使行人清楚被何“物”所阻,进则走向大道。
一、独立世界的生命
《大学》开篇在讲了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纲领以后,接着讲“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明工夫。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七证”的工夫与诚意及正心相关。读《大学》诚意章的内容,从“毋自欺”到“慎其独”;从“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从“自明”到“日新”无不在揭示一个至善的道德境界。那样的一个境界,在未有生民以来就与天地同在,只不过人们在偏离正道的时候远离了它。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