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我注意到,孟子在七十一岁的时候“自范之齐”,一心想要实现王道之政,到了七十八岁的时候,孟子去齐。孟子去齐的时候,心中有所不忍,但最终还是毅然离开齐国,他在归去的途中慨叹:“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精神,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说这样的想法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孟子在离开齐国之后,却在生命的最后七年中与他的学生们在邹地论学,著《孟子》七篇。借助文字的载体,孟子将身体的外力内转化为独立世界的生命,于是我们感受到的乃道体中浩然之气的力量,入道与否,成了人生意义的不断追问。另一方面,在象征着东方文化的书法艺术中,其笔墨的工夫与《大学》中内明的工夫在某种意义上乃相通的,关于这点,可参见拙文《技进乎道》。内明的工夫,则为我们把握道的力量提供了可能。大学之道中大人生的经营管理,则从独立世界的生命走向了血缘关系的生命,最终指向了公共空间中治国平天下的生命远景。
注释:
①《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另如天灾人祸,可谓非正命。如何逢凶化吉,莫如走大学之道。
②《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④《大学》: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⑤《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掌湟狻S掌湟庹撸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⑥《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⑦《孟子·滕文公上》
⑧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子罕第九》)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