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脱贫与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进程(1)(2)

2015-01-29 01:04
导读:5.文化生活落后,陈规陋习流行。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目前,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受经济及其他因素困扰,近年来,
    5.文化生活落后,陈规陋习流行。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目前,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受经济及其他因素困扰,近年来,不仅城市文化团体送书、送戏、送电影上山下乡中断,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也都基本瘫痪或解体。就吉林省调查的情况看,有90%的村屯已经连续几年没看上一场电影一场戏了;有的村屯一份报纸也没有,有线广播只起文告作用。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匮乏必然导致落后封建文化的流行。农民无事可做,只好靠过基督教礼拜天、宗教聚会、婚丧嫁娶的大吃大喝以及修坟造墓、聚众赌博、淫荡色情、装神弄鬼这些格调粗俗、封建迷信的东西来消遣。[①e]
    就学理上说,经济的繁荣是会促进文化进步的;但这一命题的成立有它的前提条件。第一,经济的性质和基础(人的经济与物的经济、人文基础与物质基础);第二,经济行为主体的文化素质;第三,社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可以说,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直接构成了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乡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恰恰是在以上三个方面存在诸多弊端。这里我们不防重新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近年来我国乡村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所走过的历程。
    首先,近年来我国乡村的改革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值发展观”,片面地把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鼓励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只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物质生活丰裕为目的,而很少关注到文化上的“小康”,似乎小康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无关。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些市、县、乡在制定乡村社会发展规划时,都把主要视野放到经济增长方面,而对乡村文化建设关注甚微。正由于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重严重失衡、物质增长和文明进步的严重错位,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积淀为上述问题,造成部分乡村经济增长而文明衰败、物质丰饶而文化贫困共生的畸型现象。[②e]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其次,近年来发展乡村商品经济,推行市场经济,鼓励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单纯强调物质利益原则而忽视人文效益原则。这样,我们所构建的乡村经济实质不是人的经济,不是优化人存在的一种手段,而倒是把人变成了经济的人,经济活动完全受物欲的支配。特别是中国农民先天的素质偏低,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所谓的对农民的改造,但事实上,弊端累累,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改造农民,倒恰恰是在巩固封建落后的小农意识。如今,改革开放大潮只是摧毁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并没有消除农民心灵之中传统小农意识的阴影。中国农民实质是带着落后的小农意识和偏低的文化素质而非健全的市场理性进入市场的。正是由于乡村商品经济建设的这种价值迷失和中国农民市场理性的匮乏,由于农民的经济行为缺乏一种健康的文化精神和市场理性加以引导和规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重复着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诸多弊端,这样,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资财富的增长,乡村社会的人文失落现象日益凸现出来,出现了上面我们所展示的道德滑坡、违法乱纪等诸多社会问题。[①f]
    再其次,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乡村实行的改革开放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人民公社的解体,乡村基层组织的变革和功能的转换,使得中国农民的社会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宽容度。由于乡村在经济生活方面物的人格化、在社会生活方面随意化、在政治生活方面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边缘化状态的出现,导致乡村文化陷入空前的贫困状态。它不仅使乡村社会失落了统一规范的价值系统,思想行为无序失衡现象的增生,而且也拆解了中国农民传统和现代的人生信念、理想,削平了一切价值意义关怀,助长了农民对国家、社会、集体乃至个体生存意义等神圣价值的轻佻态度,陷入虚无和无序的困境,也就必然形成乡村社会文化的贫困。

            四

    对于乡村来说,要真正走出贫困的荒野,首先必须切断“物质—文化—物质”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从“输血”行为到“造血”功能生成的历史的转变,也就是重新孕育生成乡村社会生机勃勃的生命机体,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即通过乡村社会的现代文化革命,重塑农民的现代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使其以一种昂扬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反贫困斗争中去。只有根除精神上、心理上的病魔,首先在文化上脱贫,人们才能摆脱物质贫困的羁绊,真正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乡村社会的发展乃至乡村现代化的实现,绝非单纯的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单纯的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内涵着乡村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文明脱贫”作为这些乡村未来15年重要的发展战略。
    我这里所谓的“文化”与一般人所理解的“文化”即文化产业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所谓的“文化脱贫”的理论构想也不同于文化界开展的“文化扶贫”运动。我们是在现代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来使用“文化”这个概念和论证文化脱贫的意义的。文化脱贫在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建设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乡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为导引,从而使农民形成现代性的价值观念,以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改造山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变革之中。所谓积极的文化精神,一方面表现为对封闭性、必然性和落后的农耕文明意识的否定,一方面表现为对开放性、主体性及现代工业文明精神的张扬。只有当人意识到他们自己有能力,当他们开始认为自己能够理解并按自己的意志控制自然和社会之时,现代性才开始。现代化首先在于坚信人有能力通过理性行为去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这意味着普罗米修斯将人类从上帝、命运和天意的控制中解放出来。”[①g]只有农民具备了这种现代心理,乡村的脱贫致富和现代化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其次,乡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需要一种健康的文化理性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调适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使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促进乡村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所谓文化理性,此即市场理性和社会理性,或者说正义经济伦理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近年来乡村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社会风气不好,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市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匮乏。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最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活力的内生,更要以乡村的文化进步为依托,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基础。不仅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物质力量,而且人们的文化心理,如社会交往、生活方式、闲暇消费、审美趣味等,也都强有力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乡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都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变,是乡村对社会文化和农民的文化心理由落后向进步、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
    总之,没有乡村文化的进步,没有农民文化理性的生成,就不会有乡村市场经济的发育生成及有序运行。近年来我国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现在问题不是引导和制度建设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提高的问题。至于乡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进步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所谓集约经济,无论是农业的集约化也好,还是乡镇企业的集约化也好,用我们的观点看,也就是把传统的农业、工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工业。以农业为例,也就是要实现以直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以人力、畜力、资源为基础的粗放经营向以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规模、科技经营转变。一句话,也就是要把传统农业的人力、土地、生态资源的消耗和硬投入转化为文化科技的作用的软消耗,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增长文化内涵,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即通过乡村文化力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乡村经济的增长。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乡村的脱贫致富及文明的进步,必须走出传统理论的误区,站在现代文化哲学的高度,重新确定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以文化脱贫为契机,通过乡村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农民文化的心理的更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铸中国农民的价值世界,使之犹如凤凰涅盘后的再生,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入到乡村反贫困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未来15年,实现我国乡村由贫困到小康、由传统到现代的双重历史跨越,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大学排名


                                        (责任编辑:张蓬)
    ①a  中宣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199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①b  〔美〕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经济学》第232、235页。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
    ①c  《农业发展经济学》第330、332页。
    ②c  参见拙者:《中国乡村文化语言研究》第23—30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①d  见赵中社:《贫困与发展》第99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②d  王进业:《沂蒙山:看到富裕的希望》,《了望》1991年第2期。
    ③d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12页,三联书店1989年。
    ①e  参见拙作:《乡村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建设》,《中国农村观察》1995年第4期。
    ②e  参见拙著:《东方乡村文明之路——中国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研究》(国家“八五”规划基金项目),第6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①f  参见拙文:《乡村文化的现状及出路》,《社会科学探索》1995年第3期。
    ①g  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92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异文化的撞击——日本电视纪录片的地域性与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