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西方艾氏与基氏文艺(2)
2015-02-18 01:23
导读:四 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以上笔者比较了艾氏、基氏所作之图及作图的理由。艾氏、基氏的共同点在于建立了一个以作品为中心的四大要素一个都没少的
四 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以上笔者比较了艾氏、基氏所作之图及作图的理由。艾氏、基氏的共同点在于建立了一个以作品为中心的四大要素一个都没少的并兼顾不同研究角度的系统网络。虽然基氏的概念图新增了作品间的批评(intertextual criticism),但它仍是一张平面图。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至从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发表《批评的剖析》以来,文学批评已经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弗莱甚至认为它是一门科学。现在用“学科”、“科学”的观点来审视艾氏、基氏的图表,自然会觉得它们还处在表层,是单一的、粗糙的:一方面它们无法包含批评领域里各相近的、或相对的模式,另一方面它们无法沟通文艺学几个分支之间以及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要使文学批评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还要修“几条路、几条环线”,特别是要在问题出现太多的地方、在观点重叠、相通或相似的地方要构建出一个多维的立体交叉的“立交桥”。
1.必要性
1)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现状。有关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多元、迷乱,笔者想到了两个人,一是阿尔及利亚出生的(Algerian-born)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一个是治学严谨的英国教授拉曼·塞尔登(1938—1991)。德里达的利器“歧异”和“踪迹”。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文学批评出现了反中心、反权威、各种因素同时存在,互相干扰而无中心和无限多元的状态。“作品本身无所谓正确的注释,无定解或不可解是必然的,一篇作品既不属于作家,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因为它的文本中纵横隐伏着各种时代、各种其他作品的文本及文化的痕迹,因此对它的解释必然是千姿百态、无法统一。”[6] 受他的影响,文学批评理论家不断解构、建构。以我国为例,仅论述意义后面的意义的作品就有:《文学解释学》、《意义世界》、《模糊诗学》等《文学前沿》理论专著。文学批评理论“概念众多,流派纷呈,致使诸多饱学之士发出‘读不懂’的惊叹。”[7] “许多新的潮流涌现出来,新的概念和术语不仅令许多学文论的学生不知所措,甚至连教文论的教授都常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8],这是刘象愚对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英文系教授,英国文学界著名的文论家塞尔登埋头苦读精研当代各种思潮流派和撰写著作所感受到的情势的描写。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专家、学者的呼声。 中国学者陆贵山在《宏观文艺学论纲》一书中谈到了现当代西方文论和美学观念,他用了“流派林立、异彩纷呈、乱花迷眼、使人无所适从”[6] 等字眼。接下来他用了近一页的篇幅列举了“花样翻新”的“令人目眩”的“趋于巅峰状态”的各式各样的“中心”、“学”、“论”、“主义”、“批评模式”等。就批评模式而言,他就提到了“
社会学批评、文
化学批评、
伦理学批评、美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叙述学批评、语言学批评、修辞学批评、形式语言符号批评等等”。陆贵山罗列一系列西方文论和美学微观研究成果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宏大体系,他说:“文艺学的学术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好比作画一样,既应有精美的细部,更需有宏伟的构图。”他还说:“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当代的文论研究和美学研究取得了赫赫实绩。任何一种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艺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包含着一定的道理。应当探寻和求索各种道理之间的道理。必须区分什么是大道理、硬道理、真道理和全面的深刻的真理;什么是小道理、软道理、假道理和片面的深刻的真理。任何真理都在文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总体框架中占有自己的确切的位置和坐标点,……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所凭借的宏观的辩证的思想方式对含有一定真理性的各式各样的局部的文艺观念和美学观念进行辩证的整合,将其摆放在总体学术框架中所属的位置和坐标上,才能建构一个主导和多元相统一的合理有序、融为一体的文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宏大体系。”[9]
刘安海在《文学理论》的导论中说:“我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为指导,以本体论方法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对文学作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合围’,从而显示文学的‘面面观’。”[10] 朱立元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结语中提到要“不断创新,更新观念和方法,促进文论研究的多元化和科学化”[11]。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可行性
1)国内外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以上笔者重点比较的艾氏、基氏理论以及文中所提到的许多国内外文学批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我们建立文学批评立交桥的理论基础。
金元浦在《文学解释学》中说文学在纵剖面上所面对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为文学的本体层面,它包括文学的创作过程与接受过程,内含着作者与读者、作者与本文、本文与读者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作者之间,本文之间,读者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作为人文文化的文学层面,它包括文学与各种意识形式的关系,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美学、文学与伦理、文学与哲学、文学与
政治历史意识等等;其三为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它构成了文学现实、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政党)、文学与社会(阶级、阶层、团体)、文学与日常生活(人的生命活动的全部)等诸方面的关系。”[7] 金先生的理论是积极的建构性的。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是否可以参考他提出的这三个层面?
另外,塞尔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打破按年代编排的旧习,按主题将文论分为“再现”、“主体性”等5大部分也是值得借鉴的。
2)专家、学者在中西结合研究中具有主动自觉性。 黄维梁在他的《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中号召中文系、外文系的学者携手合作共同做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他认为可以搞文化输出,用中国古典的《文心雕龙》的理论评外国的作品,让这块国宝发扬光大[8]。我们想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工程可以像黄先生说的那样搞合作,中文系、外文系专家、学者联手,更重要的是东西学者的联手。有了这座桥,历史、现实和未来,中、西也就沟通了。
生活是美好的,反映生活的真正美的作品是不分国籍的。建立了文学批评的立交桥,有利于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对于具体的个案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学批评家不仅能相互了解研究的进展,还可以共同完成同一研究课题,避免重复劳动。另外,在文学批评领域,也像在其他领域一样,往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不再有术语的堆积,不再有乱人耳目的“学”、“论”、“主义”。不管这座桥能负载通行多少年,至少今后一段时间内从事文学批评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形而上的理论框架。繁华复杂的文学现象将在这座大桥上穿行并放出夺目的光彩,给现代人以无限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M. H. Abrams. Orientation of Critical Theories[A]. In David Lodge(ed). 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C]. London: Longman. 1953, 1-23.
[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赵炎秋.文学形象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Keesey, Donald. Contexts for Criticism Second Edition Includes the Text of The Awakening by Kate Chopin[M].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6]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7]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陆贵山.宏观文艺学论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0]刘安海.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