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北宋潜邸出身将领述论(1)(2)

2015-02-26 01:09
导读:值得一提的是,景德二年,“枢密院议次补禁军列校,王继英奏曰:‘藩邸给事之人尚在外,议者皆聚议腾谤,谓臣蒙蔽不言於上,致其沉滞。'”这便说
 值得一提的是,景德二年,“枢密院议次补禁军列校,王继英奏曰:‘藩邸给事之人尚在外,议者皆聚议腾谤,谓臣蒙蔽不言於上,致其沉滞。'”这便说明重用潜邸亲随为将,已成为带有共识性的意见。宋真宗当时虽曾有过不予特殊照顾的表示[43],但从以上诸多例证来看,则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宋仁宗在位期间,其潜邸亲随依旧担任重要军职,突出者有郭承祐、安俊、张孜(茂实)及夏随数人。

  郭承祐,宋初藩镇郭从义重孙,娶舒王元称女。宋仁宗为皇太子,“补左清道率府率、春坊左谒者”。宋仁宗称帝后,历知贝州、澶州兵马部署、定州等路及大名府副都部署。再迁殿前都虞候、殿前副都指挥使,出代州副都部署兼知代州,授节钺[44];安俊,“仁宗为皇太子,俊以将家子谨厚,选为资善堂祗候”,及即位,累迁环州都监、环庆路都监、知忻州、代州及秦凤路部署。再历龙神卫、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虞候,加防御使衔[45];夏随,乃夏守赟之子,以父荫为茶酒班殿侍,宋仁宗在东宫时,“为率府副率兼春坊谒者”。宋仁宗即位后,历天雄军兵马钤辖、领三班院、知邠州等,加防御使衔。对西夏战争开始后,为鄜延路副都部署、陕西副都部署兼缘边招讨副使。宋仁宗还特别对其嘱咐曰:“朝廷方以边事委卿,卿毋以父在机密为嫌。”[46]张孜(茂实),以荫补三班奉职、“给事春坊司”,服务宋仁宗于东宫。在宋仁宗时代,历陈州兵马都监、并代副部署、殿前都虞候、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及马军副都指挥使等,授宁远军节度使[47]。

三 宋英宗朝以后 潜邸出身将领影响的下降

  宋英宗及以后诸帝,也有提携潜邸亲随为将的现象。如宋神宗即位伊始,便授予原东宫随从郭昭选等四人閤门祗候,司马光对此曾有激烈的反对言辞:“今昭选等以贱隶而叨美职,是官不择人也。”[48]熙宁时期,仍有推恩潜邸亲随的举动[49]。以后,宋哲宗朝也有类似情况,如宋人文集中的一份制辞反映:武官冯世宁因曾有宋哲宗藩邸的关系而得到提拔,所谓:“恪勤公忠有补,兼系哲宗朝攀附之臣。”[50]臭名昭著的 高俅则出身宋徽宗潜邸旧人,所谓“俅以胥侩之才事上皇于潜邸”[51],在北宋末期任殿前司主帅多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潜邸亲随在武将群体中的比例和影响却明显降低,不仅人数减少,而且出任将帅者不多。仅仅从《宋史》有关这一时期武将列传出身的情况,便不难发现这一事实。

  由上可见,北宋使用潜邸亲随为将的现象,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宋太宗朝显然是最重要的阶段。赵光义登基后,对自己早年的亲随给予 极大的信任,多方倚重,以至于出现“牵拢仆驭者皆位至节帅,人皆叹讶之”的情况。这便难怪, 开宝末曾在开封府补过牙职的 张煦,于 雍熙二年“自陈太宗尹京尝事左右”,遂当即被命为殿前承旨 ,再迁镇定、邢、赵、山西土门路都巡检使、权知环州及保安军等职[52]。而较其地位高的王荣也敢于狂言:“我不久当得节帅”[53]。 之所以如此,便与赵光义以阴谋手段称帝[54]和进一步防范武将队伍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即:宁愿用虽能力低下但可靠熟悉的亲随掌握军队,也不愿承担用他人而兵权旁落的风险。宋真宗、仁宗时期,政治上极为保守,处处以遵守祖宗之法为施政的要务,重用潜邸亲随的做法自然被沿袭下来。一时此类人员大获恩宠,如 夏守赟因有藩邸背景,故“帝甚亲信之”,宋仁宗还直接关注其升迁问题。据记载:宋仁宗曾遣中使问夏守赟:“ 欲管军乎?为横行使乎 ?”夏氏答曰:“臣得日近冕旒足矣。”遂当即迁其西上閤门使[55]。 至宋英宗朝以后,一方面,文官士大夫集团在政治上的影响已空前大增,所谓“与士大夫共天下”,而当政的文官大臣对以上重用潜邸亲随的传统予以猛烈地抨击,如前述司马光等人的言辞;另一方面,统治者长期忧虑的来自武将群体对皇权的威胁已彻底消弭,潜邸亲随在制约其他将帅方面的价值已不大,加之宋神宗锐意改革,所以这一陋习逐渐被放弃,潜邸亲随的影响遂明显下降。

四 北宋潜邸出身将领作为述评

  北宋潜邸出身的武将,虽然升迁颇为迅速,往往执掌大权,但由于背景特殊的缘故,这些人常常具有恃宠骄横的特点。就其作为而言,多不足称道,甚至表现拙劣,这在宋太宗、真宗及仁宗三朝最为突出。以下就这方面的情况予以述评。

  宋太祖时代,因潜邸出身而达到将帅者有: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张琼及杨信等人,作为 赵匡胤耳目亲信者则主要有史珪其人。王仁赡曾任枢密副使、凤州路行营前军都监及判三司兼宣徽北院事等,还在宋太祖出巡时,判留守司、三司兼知开封府事等,颇受信任。但他在征讨西蜀的过程中,因参与抢掠蜀中子女金宝事,一度遭贬。其后,据史籍称:“掌计司殆十年,恣下吏为奸,怙恩宠无敢发者。”因此再次被贬[56];楚昭辅在宋初两朝任权判三司、枢密副使和枢密使,与王仁赡有类似经历,虽长期在枢密院掌兵,但更擅长的却是财计。史家对其有这样的评价:“昭辅性勤介,人不敢干以私,然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畜之。”[57]史珪则在替宋太祖刺探外情的同时,公报私仇,制造冤案[58]。李处耘、张琼及杨信三人的表现,相对为优。李处耘“临机决事,谋无不中”。如他在参加平定李重进造反并出守扬州后,“境内凋弊,处耘勤于绥抚,奏减城中居民屋税,民皆悦服”。慕容延钊率大军征讨荆湖,他以枢密副使身份为都监,除了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外,还特别注意严明军纪,制止抢掠。也正因为如此,他与慕容氏产生矛盾,最终遭到贬谪。史称:“荆湖之役,处耘以近臣护军,自以受太祖之遇,思有以报,故临事专制,不顾群议,遂至于贬。”[59]张琼性格刚烈,以武勇得到赵匡胤的任用。宋太祖在任命其为殿前都虞候时便承认:“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以后,张琼因遭到诬陷、猜忌,被赐死[60]。有关张琼的记载非常有限,但从其经历和宋太祖的评语,可以看出属于一员猛将;杨信是继张琼后主掌殿前司的将帅,其行事与张琼不同,以谨慎负责深得宋太祖乃至宋太宗的信赖,即使在患哑疾后,也继续受到重用。所谓:“信虽喑疾而质实自将,善部分士卒,指顾申儆,动有纪律,故见信任,而终始无疑焉。”[61]

  从以上诸人的情况可以看出,由宋太祖潜邸出身的高级将帅,可谓优劣参半。王仁赡怙宠为奸自不用说,楚昭辅品性吝啬,张琼“性暴无机”,杨信谨小慎微,但都就本职角色而言,尚为称职。至于李处耘,则不能不说是一名良将。

  宋太宗朝,藩邸亲随出入将帅和枢密院长贰,其有为者寥寥无几,而无能者竟居多数。其中任职枢密院的柴禹锡、张逊、杨守一、赵镕、周莹、王显、弥德超[62] 诸人,几乎都存在与武将角色不匹配的缺陷。他们名为武官,却几乎全无战场经历,或以恭谨见用,或以理财出名,或以告密得宠。如柴禹锡迎合宋太宗猜忌心理需要,积极刺探外臣动向。以“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但在国家武备方面上并无建树[63];王显出身吏人,以“性谨介”得到重用。在枢密院任内,“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在出任河北重镇大帅期间,无可称道业绩。故史称其“居中执政,矫情以厚胥吏,龊龊自固而已。在藩镇颇纵部曲扰下,论者非之”[64];赵镕“以勤谨被眷”,但在西府的突出事 迹乃在于“遣吏卒变服,散之京师察事”,甚至制造冤案;杨守一则“无他材术,徒以肇自王府,久事左右,适会时机,故历职通显”;张逊以晋邸随从出身为武官,但长期料理香药榷货事务,因货利而升迁。在枢密院任内,“与同列寇准不协,每奏事,颇相矛盾”,乃制造罪状诬陷寇准[65];而臭名一时的弭德超,以诬告曹彬而获枢密副使后不久,竟利令智昏,又与柴禹锡等争宠,遂被贬死[66]。周莹历西府长贰和前线大将,但连宋太宗也承认其“非将帅体”、“庸懦不智”。故宋代史家评论其“ 在右府无他谋略,及莅军旅, 畏懦自全,所历藩镇率无善状 ”[67]。以上诸人品行拙劣,表现又实在无能,难怪元朝人修《宋史》时称:“率因给事藩邸,以攀附致通显 ……故莫逃于龊龊之讥。”[68]

  与此同时,赵光义重用的潜邸出身禁军将帅,也大都存在失职,甚至严重的问题。其中傅潜,在宋太宗及真宗朝曾任过三衙最高军职,又出为御辽前线大帅,但其表现却令时人大失所望。如早在雍熙北征中,他便因“师败于拒马河”,遭到贬官。咸平二年,傅潜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面对辽军的进攻,“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逗留惧战,见死不救,直至被夺官流放[69];王超是与傅潜同时的大将,虽“为将善部分,御下有恩”,但“临军寡谋,拙于战斗”。如咸平六年,辽军围望都,王超与葛霸率兵救援,当王继忠与敌军战斗时,“超、赞皆畏缩退师,竟不赴援”,致“继忠孤军没焉”[70]。景德元年,宋真宗准备亲征,“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寇益南侵”[71];戴兴虽为三衙高级将领,但在数次领兵出征的过程中,皆无显著功绩可言[72];葛霸身为统军将官,但性懦弱,常临阵退却。当出守地方时,又无力约束部下,所谓“霸昏耆,为所罔” 73];更可笑的是王荣其人,不仅贪婪无德,而且素来胆怯,史称:“无将才,但能走马驰射,性恇怯。”如咸平三年,南下的辽军北撤,他接到追击命令后,率领五千骑兵绯徊数日,不敢行动,最终到界河南岸奔跑一番,然后迅速返回,结果战马因饥劳而损失近半[74]。随后,王荣率军向灵武护送军粮,结果“疏于智略,不严斥候,至积石,夜为蕃寇所劫,营部大乱,众亡殆尽”[75]。其余王汉忠、王能、李重贵、刘用及耿全斌等人,不过略算称职,如王汉忠所谓“有识略,军政甚肃”[76],至于战功则与失败参半。像咸平五年,王汉忠为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领大军对付西夏,以违诏无功遭贬。而桑赞、赵延溥及元达等人,则实在事迹平平。

  在宋太宗晋邸出身将领中,惟有高琼、张凝、石普及裴济诸将有所作为。高琼虽无明显战绩,但在景德初抗辽行动的关键时刻,代表军队支持过寇准,可谓功不可没[77];张凝颇有战功,“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78];石普敢战,“倜傥有胆略,凡预讨伐,闻敌所在即驰赴之。两平蜀盗,大小数十战,摧锋与贼角,众推其勇。颇通兵书……”。当宋真宗君臣狂热地大搞祥瑞、天书活动时,石普上书反对,请求加强西北防御,结果遭到贬逐[79];裴济虽然出身宋太宗藩邸,但其为人行事却与前述柴禹锡 、傅潜等同僚不同。据记载:“济少事晋邸,同辈有忮悍者,济屡纠其过失,被谗,出补太康镇将”。咸平时,裴济出守西陲重镇灵州后,在外援几乎断绝的情况下,“谋辑八镇,兴屯田之利,民甚赖之”,前后坚守两年之久。最终“城陷,死之”[80]。但类似将领在赵光义潜邸出身者中实在太少。以后,宋真宗也不得不承认: “ 太宗所擢甚众,而优等者惟(张)凝与王斌、王宪等数人。 ”[81]

  宋真宗潜邸出身的将领,其事迹、表现与乃父时代大致雷同。王继忠因藩邸背景而迅速迁至领兵大将,但缺乏战场和用兵经验,遂在与辽军的望都之战中,兵败被俘[82];张耆既无战功,又无谋略,在 任马军都帅时,还因选兵处置不当几乎引发兵变[83]。张氏入主枢密院后,只会坐享厚禄,又品行低劣,贪财吝啬[84];杨崇勋以好攻讦出名,“人以是畏之”,然无他才能,又性贪鄙[85]。至于宋祁所谓杨氏历任要职,“皆国家腹心柱石,天下所以安危者”云云,不过是拿人钱财,替人隐讳而已,倒是“公既藩邸雅旧,故敢言无所回隐”之语,才道出了些许真相[86];夏守恩、守赟兄弟,一个贪财不法,被除名编管,另一个出任对夏前线主将,却“ 性怯寡谋,士卒不附”,“既为天下笑”[87]。 对于这些将领,当世史家只能无可奈何地说:“耆、崇勋材质庸下,致位将相,盖出幸会云。”[88]而元人修史时则鄙视道:“耆、崇勋、二夏奋阘茸,位将相,皆骄侈贪吝,恃私恩,违清议,君子所不取也。”[89]刘谦作为高级将领,实在于史籍中难觅足称道的事迹,于是仅留下这样的评语:“虽乏奇功,而亦克共乃职,能寡过者也。”[90]蔚昭敏略有边功,高化不过“谨质少过,驭军有法”[91];阎日新“起胥史,好云为以进取”,惟以逢迎宋真宗为能事[92]。

  宋仁宗朝及其以后的藩邸大将郭承祐、张孜(茂实)、安俊、夏随及高俅之流,其所作所为更令人失望。如郭承祐“骄侈狡狯,所至多兴作,为烦扰,又好言事,指切人过失。时谓之武谏官”[93],又有贪污劣迹, 故被认为是“闟冗小人”[94]。 更重要的是,郭氏不是称职的军事将领,他在出任并代副都部署兼知代州时,监察御史包拯便指出:“按累任无状,朝野佥知,物议喧然以为不可。”[95]张孜出任三衙大将和地方长吏,安俊、夏随历仕边关守将,但皆无明显事迹可称,所谓“张孜虽称持重,迹其所长,无足取者”;安氏则“无多战功”[96];夏随不过“在边陲无多战功,然慎重少过”[97]。至于 高俅之无能与胡作非为,更与武将的角色背道而驰。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主体失位,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