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为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突破和提高,国家皮划艇队在国家体育总局水上管理中心“超常规思维,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下,提出了“替代式训练,跨越式提高”的陆上训练设想。但由于多年来我们对皮划艇运动项目特征的认识不足,陆上体育训练的理念也相应落后,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跑步练习,其方法和手段都缺乏与专项动作结构、能量代谢特点以及个性化特征的紧密结合。体能训练的效益不好,质量不高,没能发挥出体能训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制约了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怎样抓好2004年的陆上体能训练,成了国家皮划艇队面临的又一新课题。为此,我们对皮划艇运动的项目特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安排陆上体能训练。
1 皮划艇运动的项目特征
1.1 运动属性
奥运会的皮划艇比赛项目为500m和1000m。划艇的成绩为双划1′38″~3′40″左右,单划1′48″~4′左右,皮艇的成绩分别为1′30″和3′20″左右。500m比赛中划艇每桨拉力平均接近20~30kg,皮艇为20kg左右,1000m和500m比赛后血乳酸为12~20mml/L。可以看出这是一项以快速力量耐力为主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因此,对快速力量耐力(比赛的大部分)、最大力量(前10~20桨)、速度力量(功率)以及耐受乳酸的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
1.2 竞速结构及其所对应的运动能力
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我们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以500m项目为例,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对应的技术能力和对应的运动能力做了界定(见表1)。
表1 500m皮划艇的竞速结构和所对应的运动能力竞速结构
起航阶段(0~25m) 加速阶段(25~150m) 途中阶段(150~420m) 冲刺阶段(420~500m)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技术能力 适宜的桨频 快速提高桨频 控制桨频 提高桨频
充分地用力 保持拉桨力度 突出每桨效果 保持每桨效果
力量素质 力量速度 速度力量 协调放松、省能 高度集中的爆发力
效果 获得初速度 尽快达到途中速度 充分发挥有效功率 获得最快的速度
在起航阶段要求适宜的桨频,从零开始获得初速度需要的是充分的用力,确切地讲应该是力量速度,而以前我们在起航阶段拼命划,不是表现在力度上,而是表现在桨频上,体能消耗很大,但效果不好。在获得一定的初速度后,则需要速度力量以获得最大的加速。
途中阶段是最长的,需要控制好桨频,突出每桨的效果(每桨力量约20~30kg),把最适宜的桨频与最适宜的力量结合形成最佳功率来保证最适宜的途中速度,既保证速度又节省能量,为最后的冲刺做好体能的准备,同时又不能以牺牲速度为代价。此阶段对技术动作的精细要求很高,需充分的协调放松。最后的冲刺则需要有很强的爆发力来保证最快的桨频和每一桨的效果以达到最高的冲刺速度,这就需要动员每个有神经冲动的运动单位的驱动能力共同完成。
1.3 能量代谢
长期以来,在能量代谢方面,我们只是机械地运用其一般规律,并没有结合项目的特点。众所周知,能量代谢开始的7秒~8秒由磷酸原系统供能,30秒左右由糖酵解供能。皮划艇项目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撑重项目,在起航时不能像跑步那样通过大肌肉群用力作用于地面获得力量转化成很大的加速度,开始的几桨不可能很快。我们在训练起航时的距离一般是100m,约20秒的时间,我们把此段归结为磷酸原系统供能。在20秒~60秒产生一定的乳酸,60秒~120秒乳酸继续堆积,为糖酵解系统供能。
2 力量训练
2.1 影响快速力量的因素
肌肉的横断面、肌肉的质量、肌纤维的结构、肌肉的活性、同步是决定肌肉收缩力量的基本因素。一般的运动,先动员的是红肌,其次是快肌中的氧化肌,最后是快肌中的酵解肌。要发展快速力量,要尽可能地让白肌尽早参与工作,必须在强度的选择和运动员的心理定势上做好准备,不仅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还要对运动员做好精神动员,要让运动员最大程度地兴奋起来,这样参与的运动单位和兴奋的频率才能足够地高,才可能将各类肌纤维同时调动起来。同步即协调,绝不可能在主动肌收缩的时候对抗肌也参与工作,更不能一个关节运动时其他关节起不到配合作用。最大力量与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的相关度很大,但并不一定最大力最好,快速力量就一定好,快速力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所以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神经的驱动能力。
2.2 力量训练方法的诊断与分析
通过对以往的力量训练的诊断与分析,对主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了重新认识。
以卧推与卧拉这两个皮划艇训练最常用的练习动作为例,通过动作过程肌电的分析,发现了不同肌群的做功比率,对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改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卧推练习:主要目的是要发展胸大肌、三角肌前束以及肱三头肌等肌肉的力量,实际训练中,上述3块肌肉的做功贡献率皆明显大于其他肌肉。故卧推练习可以作为专门力量训练手段之一,但在训练中应严格控制动作的质量,避免过多的多余动作所起到的阻力作用。
卧拉练习:主要目的是要发展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后束和肱二头肌等肌肉的力量。但在实际训练中发现,采用传统的卧拉方式,发展的肌肉主要集中在上臂和前臂的小肌肉群,不能让运动肩带的大肌肉得到充分的收缩。斜板卧拉则能够大幅度提高斜方肌的背阔肌参与程度。
在训练方法方面,一改过去比较单一的力量训练方法为动力、静力、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的组合练习,使力量训练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3 力量训练的途径与实施
我们从工作的肌肉群、工作形式、用力结构、用力的顺序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对力量训练的方法进行了筛选和设计。
2.3.1 一般基础力量(建设性力量)力量训练的“物质”准备阶段。
例一:女子皮艇组典型力量课
①10kg杠铃片组合动作练习(4动作×12次×4组)
②腰腹肌力量 沙背心腹肌群(仰卧起坐转体10kg×20+屈腿两头交叉起15+15×3组 沙背心腰背肌(俯卧背起转体10kg×20+仰卧背起侧转15+15)×3
③前后分腿胸前推铃20~30kg×15×15(20kg计时:优秀≤7.70、良好≤7.90、及格≤8.10)
④下肢力量与协调性:跑、跳海绵格4动作各×3~4组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皮划艇特别是皮艇不仅仅是上肢的运动,而是整体的运动,但在做划桨动作时,经常出现下肢滞后于上肢的脱节现象。为此,特别增加了下肢力量与协调性的练习,以在专项技术训练中使上下肢形成刚体的连接,充分发挥出力量。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