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姚鼐立派与“桐城家法”(1)(2)

2015-04-20 01:23
导读: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文、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先正之法,䄠之后进,义无所议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士骥絜非,宜兴吴德旋仲伦。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硕士之群从,有陈学受艺叔、陈溥广敷,而南丰又有吴嘉宾子序,皆承絜非之风,私淑于姚先生,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之学。仲伦与永福吕瑛月沧交友,月沧之乡人有临桂朱琦伯韩、龙启瑞翰臣,马平王锡振定甫,皆步趋吴氏、吕氏,而益求广其术于梅伯言,由是桐城宗派,流衍于广西矣。……
这位曾文正公诚大手笔,以四百字架构起“桐城宗派图”,一似《江西诗派主客图》。除却前段“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云,不免夸大,其历数嫡传、再传、“服膺”、“私淑”、“步趋”,则层面分明而又无不系于“桐城一先生”姚鼐。从而勾勒出两江(江苏、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域,莫不为“桐城宗派”流衍覆盖。曾氏《序》中罗列之人前后二十余位,均为一时著名人士,尽予绍述,难免“录鬼簿”之讥。然所谓“姚门为大弟子”应略记其行年或宦迹,以衬现“道之废兴”之时空背景:管同(1780—1831),道光五年(1825)举人,著作甚多,《因寄轩文》初集十卷、二集六卷、补遗一卷系邓廷桢为刊刻者。梅曾亮(1786—1856),嘉庆十年(1805)游姚鼐门,道光元年(1821)举于乡,三年(1823)成进士,官户部郎中,居京师二十余年,后主讲扬州书院,其《柏枧山房文集》十六卷续一卷最著名。方东树(1772—1851),晚号仪卫老人,诸生,游幕多年,著作以《仪卫轩全集》、《昭昧詹言》著称于世。姚莹(1785—1853),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历任台湾道、广西按察使,调湖南病卒,著有《中复堂全集》十三种九十八卷。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四人中方东树最年长,除管同仅得中寿,其余三人均卒在咸丰年间,历经乾、嘉、道、咸四朝,主要活动时期则正在道光中期。其中梅曾亮、方东树于桐城文派关系最重要,尤其梅氏,李详说:“群尊郎中为师,姚氏之薪火于是烈焉。”诚是。唯于四人外,曾氏未列之刘开(1784—1824)亦桐城人,与管、梅、方合称“姚门四杰”,其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有《刘孟涂集》,或以其年仅四十一岁卒,于文派兴盛建树无多故,未入“宗派图”。曾国藩上述《序》文续记“桐城”有“湘军”,不意却招惹吴敏树之驳难。曾氏说: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字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一句实系曾国藩摇曳之笔,下列举数人于家数评述上亦全虚化模棱,其真心意是隐然以一己上续姚氏法统。故先总论一句“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接着深诋“汉学”考据,又说“为文尤芜杂寡要”,从而揭举“桐城家法”或称曾氏深予体审之心法:
        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
    曾国藩隐然以“家法”宗统自续,从后文郑重述太平军兴,“东南 荼 毒”形势,桐城、金陵、新城、南丰以至粤西无不“兵 燹 之余,百物荡尽”云云,直至说出“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   也久矣”,是很明白无误的。然而他可没想到吴敏树强项不服“湘军”大帅之指派,拒绝纳其于“桐城宗派”图卷,而且出言不逊,于姚鼐实在不敬。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号南屏,湖南巴陵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后曾大挑选授浏阳教谕,与上官小有不合,即自免归。据杜贵墀《吴先生传》(11)云:吴氏“尝言:人之于古,岂特效其文哉!必行谊无不与合而后吾文从焉”。故其为人“功名形势之地可借以收声实者不以自浼”,“生平辞受取与,竞竞严尺寸,不使其身一日居于可愧”。虽与曾国藩相交尤笃,然“终公之身,先生不以私干”。“论文甚不取宗派之说,谓当博取诸古书,乌有建一先生言以自域者!厌薄时人以摇曳取媚为‘归体',著《史记别钞》以正之”(12)。郭嵩焘《吴君墓表》(13)亦云:“方是时,上元梅郎中曾亮倡古文义法京师,传其师桐城姚先生之说:唐宋以后治古文者独明昆山归氏、国朝桐城方氏刘氏相嬗为正宗。”吴敏树“少习为制艺应科举,独喜应试之文,崇尚归氏。闻归氏有古文,求得其书,择其纪事可喜者录之,裒然成册,不知其时尚也”。迨其游京师,“有见者以闻于梅郎中,于是启能为古文为名曰盛于京师,而君言古文顾独不喜归氏”。他“以为读书六艺皆文也,其流为司马迁,得迁之奇者韩氏耳,欧阳公文学韩氏而得其逸。而自言为文得欧阳氏之逸,归氏之文同得之欧阳氏而语其极未逮也”。所以,“于当时宗派之说,不以自居,而视明以来为文者是失利病之数固无校于其心也”。明乎吴敏树其为人为文以及立身处世之品格,则可谙知其反拨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畅论力驳,绝非意气所致,何况锋锐如断玉刀,虽不无过激语,然诚切中要害也。其《与筱岑论文派书》(14)一开头就表明读曾氏《序》后大不以为然,“于桐城宗派之论,则正往时所欲与功甫极辨而不果者,今安得不为我兄道之?”子(功甫)亡,与其父道之,实不吐不快极。吴氏谠论集中于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文章艺术之有流派,此风气大略之云尔。其间实不必皆相师效,或甚有不同。而往往自无能之人,假是名以私立门户,震动流俗,反为世所诟厉,而以病其所宗主之人。……今之所称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间姚郎中姬传。称私淑于其乡先辈望溪方先生之门人刘海峰,又以望溪接续明人归震川,而为《古文辞类纂》一书,直以归、方续八家,刘氏嗣之,其意盖以古今文章之传系之己也。
     此诚一言中的,揭示《古文辞类纂》之编纂用心,姚鼐诚以古文正宗法统一脉传人自古。吴氏接说得更尖锐刺激,即论者以为“未为允当”:
        姚氏特吕居仁之比尔,刘氏更无所置之。其文之深浅美恶,人自知之,不可以口舌争也。……韩尚不可为派,况后人乎?乌有建一先生之言,以为门户涂辙,而可自达于古人者哉? 吴氏最可厌恶者是“不意都中称文者,方相与尊尚归文,以此弟亦妄有名字与在时流之末!”现今曾国藩又一次指名道姓纳其入姚鼐派系,于是不无愤慨:
        今侍郎序文所称诸人学问本末,皆大略不谬,独弟素非喜姚氏者,未敢冒称。
    如何准确评价姚鼐及其古文之文学史地位,乃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研究一大关目,吴氏亦仅乃一家言,谁也不会据此轻率以断。然上文中,二次提到“私立门户”、“以为门户涂辙”之“门户”问题,允是“姚氏为宗”、“桐城为派”之与生俱来“一赘疣”。吴氏着眼于此,应称有识,其于《己未上曾侍郎书》郑重提醒:“且序中所称文派,本近来风气突然。将来论者,亦必援为案据。所以敏树尤欲自别耳。”不是洁身自好,自远于是非,而是忧及从此该种“风气”益炽,并援曾氏之说为据,横行天下。此尤为有远见之言,需知曾文正公于咸、同二朝间是何等领袖脚色,特别于搢绅群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任何时代,学派盛多乃昌明气象,若“门户”林立,壁垒森严,实衰飒枵空之光,何况更欲“举无下统为一派”。然则姚氏“桐城宗派”究竟存否吴氏所警惕之现象?是否危言耸听,故作矫枉语?文献不胜引,仅录籍贯桐城之士言桐城一邑之人文态势及“门户”陋习一段文字,以结本个案。平步青(1832—1896)所著《霞外捃屑》卷七之上《积素斋文》一则中载录桐城与吴汝纶(挚父)同学齐名之杨澄鉴文数篇,其《小九华山馆诗文集序》为方海琳作,云:
        自海内论古文者,以方、刘、姚三家为大宗。而邑人士被姚门者尤众。后湘〔姚莹〕、植之〔方东树〕、孟涂〔刘开〕、春池(原阙)、晴园〔王灼〕、歌堂〔朱雅〕诸家,各分衣盔。自余望影藉响者流,往往持以树门户,入主出奴,视他人未尝显然标三先生为宗主者,几若歧而异之。其实望溪以前,若密之〔方以智〕、田间〔钱澄之〕、默公〔陈焯〕、不□之博雅;望溪同时,若百川、潜虚之清绝,石冠〔张尹〕之醇雅,流声余泽,何尝不忾乎后人之心。其与惜抱相先后而未尝傍藉者,书山〔叶酉〕、井迁〔周大璋〕之遂于经、达于文;吴橡村、许啸斗之深于时艺,张穆生、吴库帧⒄袍迷啊⑽易婷骶公〔曾梅,字庚芬,号春坞〕之各有所长,亦其流也。道光间,予所见嗜学能文,未尝标藉三先生者,尤有其人,而先生为最。溯自潘氏〔江〕《龙眠风雅》之选,迄于徐氏〔璈〕之《桐旧集》,戴氏〔钧衡〕之《古桐乡诗选》,凡道光以前,邑人士之勘一生以尽心于文字者,未尽销灭。数十年来,无继其事。
    值得注意结末之“道光以前”“未尽销灭”,而“数十年来”却有销灭之虞了!此实乃一桐城饱学能文者忧焚其心于“桐城宗派”之“门户”灾害。杨澄鉴之《积素斋文》,据平步青以为“诸文称意而言,正以不袭刘、姚故步为佳”(15)。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作者简介]严迪昌(1936—2003),去世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表过专著《清诗史》等。

注释:
1《李审言文集•学制斋文钞》卷一《论桐城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册第24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惜抱轩全集•文集》卷八,世界书局1936年版。
4《晚学集》卷七,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5转引自《清代碑传全集》,《碑传集》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缩影本,第265页。
6王铁夫,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号惕甫,一作铁甫(夫)。
7《惜抱轩全集•文后集》卷三。
8《灵芬馆杂著》三编。《灵芬馆诗二集》卷十。
9转见于《续古文辞类纂》卷七。
10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
11、12据《续碑传集》卷八十。
13、14《续古文辞类纂》卷十一。
15《霞外捃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两种读法(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