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周济夫能如此深得读诗之法,应与其心态、性情有关。笔者与周先生游多年,深爱其忠厚、平和、淡泊之为人。他之读诗说诗,不急不躁,无功利之心,一如古人。辛勤著书,与职称、待遇无关,属个人爱好,纯出于天性,出于对海南文史、文化的深挚热爱。这样才能够做到静心与古人交流、对话,所以不但为杜甫和海南诸先贤之功臣,亦知友也。唯其如此,才多有“此时潘存去意已决,但仍能骨鲠在胸,不作委琐之状,至可贵也”、“冯耿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之类评判。这些前代诗人知身后有此会心之友,真可堪一慰。周济夫读多人诗后发现,这些海南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便是皆能“以清白自守相砥砺”、“以清节而终”,“是文庄公忠介(海瑞)以来的一贯传统”,“琼人出仕者往往以此自傲”。济夫先生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品性。谈古人诗而时时有“我”,每见“为之低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之类语,还每加入自己的一些记忆,读起来使人倍感亲切。
在无错不成书的当今,错字乃至硬伤,已很寻常。笔者任学术杂志编辑多年,又好舞文弄墨,所得职业病是最容不得错讹。读周济夫书,则无此虞。今人之谈古人诗,举一诗而加几句称赏之语,多数为套话,自然较易。而如周济夫细作品评,每考求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更时有种种推断、考证之谈诗法,则甚少见。例如其《琼台小札》一书曾探吴小姑身世,今读某人赠吴小姑夫婿诗,而喜曰:“不意于吴小姑身世又得一旁证。”真是留心处处皆学问也。他还往往得其一又欲知其二:“丘金门参谁的幕,所为何事,哪年来琼,须待另考。”至于考证文字,则更见功夫。《文史杂俎》为海南文史方面的述评、考证。不作所谓学术论文,而以闲谈形式娓娓道来,亦古人之法,故以“杂俎”称之。全书语言风格一致,简练而易读,是皆出自其心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