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琼台说诗》(周济夫著)
已出版著述多种,又点校整理古籍多种的周济夫先生,近又有《琼台说诗》出版。读后受益多多,亦多感想。
诗,向称难事,说诗,则更非易事。不能诗者说诗,乃隔靴搔痒。无学问者说诗,多不着边际。而如今此等说诗者却甚多。能诗而又富于学如周济夫者,实在少而又少,所以他的说诗文字,甚是令人爱读。
该 书第一部分为《海南清代诗稿漫记》,第二部分为《文史杂俎》,第三部分为《读〈杜诗全集〉日札》。此书对诗词文化和海南文史之贡献,即其价值,自不待言,这里主要谈谈书中所反映出的作者读诗谈诗的令人佩服之处。
我们读书,用眼用口外,更要用心,读诗尤其如此。周济夫读诗,尤为用心。看他读杜诗全集,是何等投入。从容不迫,逐首而读,会其诗意,品其情味,察其诗风变化与得失。有褒亦有贬,品评佳作的同时,又指出何诗为率尔之作,甚至为赘诗。即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历来广受称颂,而他以为,突发此壮语,“显得不太真实,只是一时兴至的大言空言”,倒不如《大雨》中的“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平实。更能将各诗串联起来读,每有见解。如对于杜甫的离川东下,有论者说是因幕中同僚嫉妒排挤,而他却读出,应是不愿受幕府拘束,对公事不适应之故。又批评前之杜甫研究者,往往强调杜诗言志载道的一面,而忽略了缘情绮靡的一面。杜诗因兴会、题材、对象之不同,有刻意之作,也有率意之作,本出于自然,故而不同意有些人看到“一有不同,便说是创新、探索”。真知者之言也。更教人爱处,是他循诗而想杜甫之行迹、漂泊之境况,进一步体味其心境,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杜甫的诗句里。笔者于老杜诗及漂泊情状已有了解,然读至老杜困而往衡州投靠韦之晋、历尽艰辛来到衡州时韦已改任而他去一段文字,仍不觉鼻酸泪下。此是老杜与周济夫之情共同感染读者也。周济夫读其他诗人诗,也莫不如此。他不但每比较同一人不同时期之作,更善于将不同诗人诗体相同或内容相似之作加以比较,以见优劣。例如说张岳崧的古风能尽描摹之能事,但与冯骥声几首写滩峡的诗比较,稍嫌冗沓,且乏气势。又如读云茂琦《阐道堂稿》,发现因作者尤服膺王阳明心学内省功夫,每以理入诗,多悟道之言,故佳者不多,但亦有清新可喜之作,并进而指出有些句子“炼得深拗转折,类似于贾岛”,有些句子“因刻画太过而显得僵硬”。这样的细读与详析,很令人佩服,也对读者多有启发。他之分析精当,一是用心之细致,二是学识之湛深。诗虽说有学人诗与诗人诗之分,但均须以学问为支撑。周济夫为本色学人,自然能以做学问之法读诗。如读韩锦云诗,注意到鸦片战争中曾上策,后读他人寄韩之诗,以为可证“韩锦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进奏的粤东防守策,确然惊动了朝廷”。向来海南怀古多咏马伏波而遗却路伏波开辟之功,所以读王沂暄有关诗时即想到:“历来有以诗证史之说,此亦可为有力论据也。”读数人竹枝词,喜其详记海南节序风俗而兼及人情物产,文学韵味之外,又有“志书的详博”。所以读此书,不独领略、欣赏周济夫之探求与生发,更可学习其读诗之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