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阿Q典型与《阿Q正传》艺术结构问题(1)(2)

2015-06-29 01:06
导读:总之,《阿Q正传》在艺术结构上有两半之分,这是这部名作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特点,但不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一部艺术上不完整的作品,或说它是艺术拼盘
    总之,《阿Q正传》在艺术结构上有两半之分,这是这部名作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特点,但不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一部艺术上不完整的作品,或说它是艺术拼盘式的作品。我们对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从其特点出发,理解它在典型创造上的特殊性,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其艺术典型的意义。还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结构上的两半之分,不是指两种对立艺术成分的并存,而是指一部作品中艺术结构因作者创作意图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异,这种变异既有包孕也有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人物性格发展及其与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看,从前半到后半,表现着一种发展的逻辑性,但人物形象的具体意蕴表现在两半之间是有区别的;从语言、民俗、风情、景物的描绘看,从前半到后半,表现着一种同一性或连续性,但两半之间在描绘的具体性与丰富性方面也是有所区别的;从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看,从前半到后半,表现着一定的联系与制约性,但两半之间在表现人物关系的真实性与典型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发展。总之,如果说前半的刻画重心是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则后半所描绘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就是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如此等等,都能引起我们注意研究其结构特点的兴趣。
                                            二
    如果比较具体一些分析形成这种结构两半之分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由于意象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阿Q正传》后半结构之所以发生变化,描写的重心由性格特点的评述转为人物命运的描绘,主要便是由作者头脑中的意象思维运动所激活。其次,形成结构两半之分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体自觉的变化与发展。作者在逐渐转变与发展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同时,也转变着从写“开心话”到小说创作的文体自觉,转变着提炼素材的视角与写作手法,以描绘人物命运遭遇的情节与生活细节的真实为前提了。体现于作品后半的这种转变使阿Q这个人物获得了真实的生命,而不是仅仅作为某种精神现象的符号,尽管阿Q的确是一个在性格以至言行上都有很大的反常性的人物,但我们从他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看,阿Q又确实是一个合乎人生命运逻辑的真实人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
    认识到《阿Q正传》艺术结构上的两半之分,对于解释阿Q典型,或较为圆满地解决阿Q研究中的困难,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我想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中外古今,任何一部成功的或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是既有其独创性完善性,又有其不完整性或不圆满性。这是客观的事实,历史上有哪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的十全十美的呢?一般评价之所谓完美,是相对而言,是扬其长而避其短。指出这一点,当然不是否定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创造了世界著名文学典型的《阿Q正传》也不例外。它的结构上的两半之分既是一种独特性的表现,但也仍给我们以网络上不够统一或不够和谐的感觉。
    (二)作品结构的两半之分说明阿Q这个名字只是在其诞生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作者创作意图与文体自觉的变化发展的影响,而被塑造成为典型人物形象的。在过去对阿Q的研究中,有人说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寄植者,是“思想性的典型”,是精神胜利法的“共名”,自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具有很大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典型人物。我也认为这些观点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有其不完整的一面。从作品整体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阿Q的确是从作为体现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的一个人物类型而演变为一个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的。这一演变的机制,主要在于鲁迅在逐步转变他的创作意图的过程中,把阿Q形象的精神反常性置于一种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中予以观察和描绘,从而看出并表现了阿Q除了在他的精神的反常性之外的另一方面,即处在生活客观规律范围内的正常性的一面,他的本能及由此引发他的言行的合于逻辑性。这样的描绘就会获得一个“整个的阿Q”,一个具有现实主义特质的典型性的人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对于阿Q典型的性质,历来的争论如此之多,至今也未能取得共识,似乎就只有不可知论这条路了?似乎很难产生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具体概括?但我想,事情不会是这样的。关键在于对阿Q这个具体人物必须作具体分析。我在前面说过,作品结构有两半之分,但阿Q在作品中是同一个人物,因此,对阿Q典型的概括,必须兼顾作品两半中的阿Q形象的特点,偏执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是不完整的。
    总之,关于《阿Q正传》艺术结构两半之分的提出,是出于对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至少我认为只有具体分析才是解决阿Q典型研究的矛盾与困难的正确途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