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1)
2015-07-18 01:12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文章围绕新课改的要求,从班级物质文化、班级
摘要:文章围绕新课改的要求,从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及班级和谐人际关系,来阐述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班主任在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实现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调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基础上选课制的实施,都给现行的班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班级建设,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成为广大一线班主任的现实难题,本文试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班级建设。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一个班集体乃至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远至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书院,近到我国现代的一些名校优班,无不说明这种文化的源流之深,影响之广,对广大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讲,班级文化建设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深刻、细致和恒久,甚至能够在这方面让他们终生受益,成为终生回味的心灵养料。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既是我们当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我们要长期肩负的重大任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铸造物质文化是基础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物质文化,一切文化都无从谈起,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必须具有符合安全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硬件设施
教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并具有充分的保障措施及标志说明。于此同时,一切教育教学设施都要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寻求它的方程式的优美这种观点出发,而如果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那么他必然就是在一条可靠的发展路线上”。
(二)教室必须时刻保持整洁,室内布置合理有序,充分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来展现班级的特色和文化气息
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此外,教室内还可以养植几盆供观赏的花草或植物,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增加生气,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当学生上课之余看一看五彩缤纷的月季、馨色弥漫的木兰,姹紫嫣红的芙蓉,清秀香幽的兰花,就会顿觉心旷神怡,舒适愉快,疲劳消失。
(三)室内光线充足,色调搭配错落有致,绝不能呆板单调
光线在教室中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在生理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还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甚至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柔和淡雅宜人的色调,可使人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反之则会令人焦躁郁闷,影响学生思维,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总之,教室的布置要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提供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
(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
任何文化都具有整合功能,其中价值整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的组织和管理越来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培养学生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寻求班级认同感的有力基石,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以班主任及班干部为核心的班级骨干成员,根据班级特点,确定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必要的。
(二)进行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不断生息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在新课改条件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新课改条件下的学生,生长在社会高速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观发生了极大变化,甚至有着原则分歧和对立,广大学生在课外往往受到一些不正确观念的熏染,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将这些观念带回到班集体中,并作为自己处事的准绳,这必然会影响班级和谐,影响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追求。“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思想上的武器去解决”,班主任想要阻止不健康利益观对学生的影响,应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的教育,以便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中国大学排名
(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
新课改要求培养既具有民族品格又具有国际胸怀的人才,要完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她不惧社会的剧烈变动,始终生生不息并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其他人类文明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其中也有糟粕,但其精华永远是主要的,因此,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纳其它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史上的奇葩,这种文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助推剂,是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传统文化教育,既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无法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更谈不上培养立足民族品格的优秀人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袁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