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中国芭蕾与群众文化艺术(1)(2)

2015-08-07 01:08
导读:二、芭蕾舞剧融入民族文化,专业人员投身群众文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在保持古典芭蕾风格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以我国民间
  二、芭蕾舞剧融入民族文化,专业人员投身群众文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在保持古典芭蕾风格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以我国民间故事为题材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世界各地演出,受到高度关注和欢迎,成为我国芭蕾舞剧的“红色经典”之作。四十几年间,《白毛女》在国内上演1500多场,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荣获过二十几枚奖牌。原因何在,除了在演出技巧和表演风格上保持古典芭蕾本质外,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了剧目中,艺术家们在编剧过程中,首先自身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充分了解了观众的渴求,创作出了反映我国现实社会的动人故事,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了“芭蕾”之中。
  更为有益的是,让芭蕾专业人士投身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让他们到基层的非专业团体工作,深入基层,宣传芭蕾。目前,受过大中专和本科芭蕾专业和训练的演员和教师逐年增多,国家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增加一些有关群众文艺工作方面的课程或专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芭蕾专业人员加入群众文化艺术行列,这样也可以开辟新的、广阔的就业市场。争取今后若干年内逐年实现每个地、市、县群众文艺团体(单位)有一名芭蕾舞专业人员,将芭蕾舞的演出深入到地、市和县,满足市场需求。
  如何让投身群众文化艺术战线上的芭蕾专业人士宣传芭蕾?笔者体会到:必须依靠当地的领导和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深入基层,走进学校、工厂、单位以及社区,开展各类芭蕾培训班,进行初期的芭蕾舞认知基础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芭蕾,并最终爱上芭蕾。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让舞蹈走进孩子中间
  
  曾经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为了选拔火炬手,曾在上海市海选花季少女。闭幕后,上海资深舞蹈家颇有感受,认为在这群女孩子身上仍缺乏一种东西令其不够完美,那就是她们身上缺少一种经过芭蕾训练过的一种向上的“气质”感。目前,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很多已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这如同人们为了追求美和美的享受一样,还需要在电影、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精品中寻找自己的喜受,欣赏自己心中的美。而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想提高从了解到懂得欣赏舞蹈艺术的素质教育,而人自身的形体美的素质,也是需从小就接受训练的。因此,芭蕾舞基础训练作为六岁以上孩子的素质教育,让芭蕾舞走进中小学孩子中非常重要。正如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评论家欧阳逸冰的呼吁:让舞蹈从孤岛般的殿堂里解放出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走到大中学生中间去,走到工棚、田野中间去……唤醒他们的舞蹈意识和潜能,然后,他们才会走进舞蹈艺术的剧场。
  作为追求美的素质训练和形体训练,利用业余时间举办成年芭蕾培训班,其意义非同小可。首先这种做法在实际上弥补了一些人过去没有条件学习芭蕾舞的遗憾,让他们找回少儿时代的感觉,重塑青春的英姿和靓丽,同时可以强身健体,保持青春。总之,让芭蕾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进入每个家庭,成为家庭文化的内涵,可以很好地增添家庭的和谐因素。因为家庭文化是组成社会文化这个强大器官的细胞,也即群众文化的基础。
  笔者相信,在各级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芭蕾专业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芭蕾必将逐渐被广大观众所喜爱、认同。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观众争相走进高雅的舞蹈剧场去亲自感受令人神往,令人痴迷的中国芭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刘群杰,王淑香.舞蹈感畅想[J].舞蹈,1997(6)第47页.
  [2]王丹.芭蕾透出真性情[J]文化月刊,2003(10)第29-31页.
  [3]梅林.见证中芭十年成长——访赵汝蘅[J].舞蹈,2006(8)第38页.
  [4]欧阳逸冰.从扭秧歌说起[J].舞蹈,2005(7)第1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丹
上一篇: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