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印度教的牛崇拜(1)网

2015-08-11 01:17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印度教的牛崇拜(1)网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在印度,牛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这一特殊地位的确
 摘要:在印度,牛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这一特殊地位的确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其发展演变跟印度教在印度地位的兴衰消长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印度人关爱动物的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也是有迹可考的,它跟原始宗教不随意屠杀动物的禁忌有着相似之处。通过与原始动物图腾的对比,可以看到偶像动物崇拜是跨越时空的,它并没有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在现今的社会中仍有其活动的舞台。毕竟,数万年以来,动物与人就共存于一个地球,今后也应将如此,人与动物应如何和谐相处这个话题值得再思索。
  关键词:印度教;牛崇拜;动物图腾
  
   众所周知,印度是牛的天堂。印度人在家中饲养牛,给牛起名字,同牛说话,用花环和绶带装饰牛。印度牛还被赋予了信步游走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田野上,而且还可以走在高速路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浩浩荡荡地穿过闹市,汽车也要为它们让路,交通警对此也束手无策。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让牛”、“为牛是瞻”的景观。而这一独特景观的背后是印度独特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在起作用。
  
  一、古代印度社会生活中的“牛”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农村,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这样的现象在印度几乎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欢牛这个特点,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爱与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将这一习俗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印度人的喜爱,牛尊崇地位的形成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进入了南印度次大陆,并在此后一千年统治着北部印度。依据现代考古资料,雅利安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与牛马羊等动物相伴为生,同时还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圣书——《梨俱吠陀》。这部吠陀经最早记录了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祭祀阶层、“刹帝利”武士阶层,“吠舍”商人阶层和“首陀罗”贱民阶层这四个不同的社会等级。从出现祭祀阶层这一点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雏形已经出现。由于这时的宗教受婆罗门阶层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称作婆罗门教。
  现在流传下来的“吠陀”经典书中并没有关于牛崇拜的迹象。当时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种代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有雷电和战争之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鲁那”等等[1]。而婆罗门种姓的宗教职责之一就是在祭祀时选择什么样的牛采用何种屠宰方法,这说明吠陀时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护母牛。这与当时的经济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驯养动物,牛肉、牛奶及其奶制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时还充当货币来流通。
  但应当明确的是,吠陀赞歌和梵书中的论述是由“婆罗门”而作的,婆罗门属于当时的上等社会阶层,他们的论述自然不会顾及他们眼中低等社会阶层的人们真正的生活及情感,这些低等种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视的,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有宗教地位的[2]。而正是这些人却占据了雅利安社会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大部分人终日跟牛马等动物打交道,从事生产劳动,牲畜几乎就成为他们个人财产的全部。从这个层面看,牛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占有的分量是相当重的。据印度著名学者恰托巴底亚耶考证,吠陀文献中许多词汇的词根都是“牛”,这反映了当时牛与雅利安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战争”一词原意为“争夺牛群”;“部落酋长”意为“拥有数百头牛的人”等[3]。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以上事实说明,最初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并不保护牛。但是,作为上层统治工具的宗教著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形。实际上当时的广大劳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牛这种十分有用的家畜,牛已经成为他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当时的印度,牛崇拜还没有出现。
   大约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瓦解,恒河流域出现了许多王国,印度的居民、生产、城市和商业的主要集中于此。这里的季风雨保证了更充分的灌溉,形成肥沃的冲积土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生产潜力的区域[4]。
  随着主要生产方式由流动的游牧经济到固定的农业经济的转变,恒河流域的人口增长了好几倍,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的是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森林被加速砍伐,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在人与自然矛盾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由此带来的是战争、干旱和连年不断的饥荒,下层人民面临着接二连三的灾难。而婆罗门上层却无视民间疾苦,仍然向农民征收大量的赋税,并且一如既往地屠宰牛等牲畜,以满足其食欲。当时的肉类产品主要分散在小户居民中饲养,牛往往是一家一户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但为了献祭神灵需要屠杀大量的牛,然而,一旦剥夺了作为小家小户重要财产的牛,对大多数贫苦人家来说,就基本上等于剥夺了其全部财产,所以不愿意献出牛作为贡物的人越来越多。
  同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社会阶层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刹帝利、吠舍大商人、富裕农业主与婆罗门上层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反婆罗门教的社会思潮随之兴起[5]。上层社会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与下层群众反对任意屠宰牲畜的要求相结合,形成了对婆罗门僧侣特权的巨大冲击,从而产生了印度社会第一个倡导不杀生的宗教——佛教。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主张人们通过冥想,而不是仪式和祈祷来达到拯救的目的;同时,他谴责夺取动物和人的生命的行径,反对动物牺牲。同一时期,印度还兴起了几种类似的倡导不杀生的宗教。公元前三世纪时期,孔雀王朝创建者旃陀罗笈多的孙子,著名的阿育王改宗佛教后,佛教在全印度受到特别的优待,不杀生和吃斋的风气逐渐盛行起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新宗教,佛教在印度获得了较快发展,有取代婆罗门主导地位的势头,但是土生土长的婆罗门教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危机中不断调整着自己,到了公元八世纪,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并战胜佛教重新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印度教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十九世纪后期的伟大的梵文学者密特拉(Rajandra Mitra)在1872年写道:当婆罗门信徒们不得不同强调并且成功地废止了所有牺牲的佛教相竞争时,他们发现尊重动物生命的教义异常强大也异常流行,根本无法战胜它,于是他们就渐渐地、不知不觉地采纳了这种教义,让它看起来好像是他们原有教义的一部分似的。印度教紧跟潮流产生了变化,多元崇拜变为一元崇拜,楼陀罗成为至上之神,又吸纳了很多当时受到民众信奉的流行的教义,其中就包括佛教的大部分教义,这些变化导致原来小部分贵族崇拜的婆罗门教过渡到了大众性的印度教,而禁止杀生则成了印度教教义的重要内容。
  从杀生到不杀生,印度教用了一千多年完成了信仰上的转变,这时的印度教信徒认为神灵们是不吃肉的,《梨俱吠陀》中那些描述牺牲献祭的文字只不过是隐喻的和象征性的动作[6],推翻了《梨俱吠陀》中对动物牺牲的迷信,采纳了不杀生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传播信仰,吸纳信徒,在不断吸收借鉴其它教义的调整过程中,印度教教义的改革者鉴于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印度瘤牛的不可替代性,把跟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牛的现实地位提到神灵的高度,牛奶代替牛肉成为印度教仪式上的主要食物,拥有了神灵化身的牛在现实生活中则具备了不可屠杀性和“为所欲为”性,牛崇拜的观念开始形成。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张烁
上一篇:学校文化刍议(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