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1)(4)
2015-08-18 01:03
导读:四 中国形象:从"政治文化中国"到"知识经济中国" 多重语境中的文化论争的尖锐冲突,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张,全球化市场化的不断裂变和重组,以经济金融
四 中国形象:从"政治文化中国"到"知识经济中国"
多重语境中的文化论争的尖锐冲突,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张,全球化市场化的不断裂变和重组,以经济金融为主轴的世界舞台,以及90年代出现的全球性政治大重组和经济大动荡,使得90年代充满着苦涩、焦虑、希望和迷惘。
90年代中国的改革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精神价值失落和文化衰颓等问题。因此,我只能找出其文化症候,加以文化理论阐释。在这充满机遇和选择的后殖民主义时代,如何在全球资本运作中重新阐释和确立"中国形象",如何看待新世纪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前沿课题。
在我看来,中国无疑是从70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80年代的"文化中国",即注重探讨文化,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最新发展联系在一起。然而到90年代突然转轨进入了"经济中国"时代,中国在迅速地传递着关于经济的话语,关于经济生活决定自身命运的一系列切身问题,关于泡沫经济现象,关于富人俱乐部神话和富人享受消费神话。于是文化和知识分子迅速被边缘化,经济上升为时代的主战场,成为时代的主轴。
可以认为,"经济中国"从一种失序、无序、杂序的状态慢慢进入有序和整饬的阶段,并将会进入"法治中国"阶段。不管是知识法、国际法,还是社会生活的种种法规,都将使中国形象与真正的国际性轨道"并轨"。
那么,在世纪末和下世纪的中国,将具有怎样的"形象"呢?我以为,既不完全是"政治中国"、"经济中国",也不完全是"文化中国"、"法治中国",而应该是整合之后的"知识中国"(或"知识经济中国")形象。正因为"中国形象"的多重性和不断转型性,使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利益阶层或价值圈层、不同的理解角度或阐释空间中,去把握和描述自身存在的语境和中国形象,从而使中国的未来形象多元开放而难定于一尊。这也许是某种遗憾,然而,正是这种"握手已违"的遗憾,使"中国形象"不至僵化,并使我们不在遽下结论中保存持问题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想说的是,90年代研究为20世纪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知识发展史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史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不可能是过去时代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发展史,也不是阶级斗争史,更不是那种冷战模式的简单挪用。它强调知识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对各种界限的打破和重新设置。同时,在运用各种方法的时候,又不能完全杂糅拼凑,而是力图揭示其关系、间隔、差距、独立性、自律性。这为今天的知识社会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文
化学、知识哲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要求。当然,90年代的文化研究不可能拘泥于琐屑的事实,而是对其对象的再阐释和再研究,已使过去的老问题获得全新意义的参照系,进入全新的语境而获得新的意义。
总体上说,90年代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20 世纪聚焦的关键十年的透视,进一步把握新的历史契机,重新塑造华夏精神气质和文化形象。90年代的文化研究可望在转型问题作出多方面的阐释并揭示其特征,从数码复制时代的后知识分子功能、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价值、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走向等方面,触及到新的国际学术语境问题。同时从价值审理和精神重建的高度看90年代文化转型问题,从文化策略甚至文化发展战略上看90年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态势,对一些文化危机性问题提出一些预设性对应构想。
90年代的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把握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互渗中,中国文化转型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使90年代中国文化艺术与80年代相比具有了相当差异。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对下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和内在脉络有清醒的认识,这不仅是一般的 文化策略问题,更是跨国语境中的"中国形象"定位问题。无疑,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前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