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集校》叙录(1)(4)
2015-09-11 01:07
导读:《直斋书录解题》卷5《典故类》。 2 《玉海》卷49《政要宝训类》。 3 《四库全书总目》卷51《杂史类》。 4 《新唐书》卷206《武三思传》。 5 《隋唐嘉话
《直斋书录解题》卷5《典故类》。
2 《玉海》卷49《政要宝训类》。
3 《四库全书总目》卷51《杂史类》。
4 《新唐书》卷206《武三思传》。
5 《隋唐嘉话》卷下。
6 《资治通鉴》卷209唐睿宗景云元年七月。
7 《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
8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史臣曰”。
9 《文苑英华》卷579。又见《全唐文》卷298。
0 《文苑英华》卷381苏颋《授吴兢谏议大夫制》。又见《全唐文》卷250。
[11] 《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五年九月。
[12] 瞿林东《论吴兢》,《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13] 如果用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则《吴兢传》“历卫尉少卿、左庶子”在3182页,即右边的一页;《韦述传》马怀素受诏编次图书,奏用“卫尉少卿吴兢并(韦)述等二十六人”则在3183页,即左边的一页,很容易对读。
[14] 《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恩奖》。又见《全唐文》卷298。
[15] 《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恩奖》。又见《全唐文》卷40玄宗《报吴兢书》。
[16] 《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恩奖》。
[17] 《唐会要》卷64《史馆杂录下》。《新唐书》、《资治通鉴》均载此事,文字稍异而已。
[18] 《新唐书》卷132《吴兢传》。
[19] 《资治通鉴》卷214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
[20] 汪篯《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00页。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1] 《全唐文》卷298。
[22] 《新唐书》卷132《吴兢传》。又见《全唐文》卷298。
[23] 《资治通鉴》卷213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四月。
[24] 《唐会要》卷63《在外修史》。
[25] 《旧唐书》卷102《吴兢传》。
[26] 《文苑英华》卷381。又见《全唐文》卷250。文字全同:以“前行尚书水部郎中兼修国史上柱国长垣县开国男”吴兢“可守谏议大 夫兼修国史,散官、勋如故。”
[27] 《玉海》卷49《天圣三朝宝训》。
[28] 《宋史》卷291《李淑传》:“博习诸书,详练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多谘访。制作诰命,为时所称。”《直斋书录解题》卷8《目录类》:“《邯郸书目》十卷,学士河南李淑献臣撰,号《图书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
[29] 原田种成发表最早的论文,《本邦传来的<贞观政要>古写本研究》,日本《中国学会报》第9集,1957年。代表性论文,《贞观政要之研究》,吉川弘文馆,1965年。系统的校勘本,《贞观政要定本》,[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1962年。系统的校释本,《贞观政要》(上、下),[日本]明治书院,1978-1979年。下引原田种成观点,均出以上论著,不再另注。
[30] 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
[31] 牛致公《试论<贞观政要>的中心思想》,《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以下引牛致公文,均出此篇,不再另注。
[32] 《全唐文》卷251。
[33] 《册府元龟》卷545作景龙三年,《通鉴考异》据吴兢上疏,“而兢疏云:‘陛下登极,于今四禾念。’则是明年所上也。”当以景龙二年为是。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4] 《全唐文》卷298。
[35] 《新唐书》卷132《吴兢传》。又见《全唐文》卷298。
[36] 《新唐书》本传均不载二人封爵的具体时间,但《旧唐书》本传却非常明确地写着二人封爵的年代。当时普遍不重视《旧唐书》,因而不知二人封爵具体时间。还是先前多次说过的那句老话:《新唐书》“文省于旧”的地方,一定要与《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核对。
[37] 《旧唐书》本传不载吴兢为太子左庶子的时间,而《新唐书·吴兢传》明明白白地写着:“丧终,为太子左庶子。开元十三年,帝东封泰山……”《资治通鉴》开元十三年十二月,有“左庶子吴兢上表”云云。
[38] 《论吴兢》1988年3月“作者附记”,《唐代史学论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43页。
[39] 《旧唐书》卷99《张嘉贞传》。
[40] 《旧唐书》卷98《源乾曜传》。
[41] 《新唐书》卷132《吴兢传》。又见《全唐文》卷298。
[42] 《唐会要》卷63《在外修史》。又见《全唐文》卷298。
[43] 《资治通鑑》卷213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四月、开元十六年二月。
[44] 《旧唐书》卷107《玄宗诸子列传》。
[45] 《唐明皇与杨贵妃》,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4-186页。
[46] 原载《史学月刊》1993年第2期。
[47] 《文苑英华》卷168玄宗《千秋节宴》。
[48] 《文苑英华》卷168张说《奉和千秋节应制》。
[49] 《旧唐书》卷149《蒋乂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0] 《郡斋读书志》卷9《书目类》。
[51] 《新唐书》卷132《蒋乂传》。
[52] 汪应辰《文定集》卷10《跋贞观政要》。
[53] 《辽史》卷103《萧韩家奴传》。
[54] 《影旧钞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之十九。
[55] 各本奥书、《日本访书志》著录,详见书后附录“日本现存钞本著录及奥书”。
[56] 参见[日本]木宫泰彦著 [中国]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1、93页。
[57] 《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七德舞”,第135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按:白居易较蒋乂晚20年左右,所见《贞观政要 》显然是蒋氏家藏《贞观政要》流向社会者,因而与戈直本不尽相同。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