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唐代“黄坑”辨(1)网(2)

2015-10-28 01:15
导读:三、近代印度的“波斯义冢” 印度的火祆教徒,清朝人或按官话译作“巴社”和“包社”,或按粤语译作“巴斯”。他们于故土被阿拉伯人征服后,不愿

三、近代印度的“波斯义冢” 

  印度的火祆教徒,清朝人或按官话译作“巴社”和“包社”,或按粤语译作“巴斯”。他们于故土被阿拉伯人征服后,不愿改宗,约在公元8世纪间,经海路迁入印度。从此落地生根,定居在印度西部海岸一带。长期以来,印度火祆教徒恪遵本教的教条,除礼拜圣火外,婚丧礼俗,也一如既往。所谓“无言台”即“达克玛”(Dakhma),自然与巴斯聚落相伴随。其独特形制,曾给晚清旅印的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们笔下,“波斯义冢”与太原“黄坑”不仅功能殊异,外观也完全不同。请看下面两份实录: 

(一)光绪辛巳(1881)年,马建忠奉派访办鸦片事件,前往印度考察。在其《南行记》中,记述孟买近郊所见的包社塔: 

  岗阴有一圆塔,塔顶平台,则包社人死后陈尸之所。按包社人敬日月星,大蓦罕谟回祖东侵包社,强其民人服教。其民人多有逃至印度者。千二百年,弃尸鸟食之俗未能替革。[10]

(二)晚清阙名著的《游历笔记》,述其在“傍倍”(孟买)所见更详: 

  波斯义冢,以砖石砌成大圈,中有铁栅分格,每栅置一尸,一任群鸟啄食,俟血肉尽,其骨即由铁栅落下,亦恶俗也。闻有一人,其妻女同时而死,彼不忍见群鸟啄食,用铁丝笼罩其体,待其自腐而落下,其用心亦良苦矣。[11]

上引两记虽详略不同,但目击者均能确指孟买“波斯义冢”的功能(陈尸)和外观(圆塔),可以说已经勾划出“无言台”的轮廓了。因此,在这里,没有必要再把已知的祆教“达克玛”复述一番,[12]只要回顾前引的“黄坑”纪事,当可明白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可比性;换句话说,其祆教背景是子虚乌有的。

四、天竺古法尸陁林

  从唐代“黄坑”是太原僧徒弃尸处这个事实出发,两种葬俗比证的取向,应当从“无言台”转移到“尸陁林”,才有希望摆脱历史考察的困境。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按天竺古法,野葬是殡葬三仪之一,即玄奘所说的:“三曰野葬,弃林饲兽。”[13]此“林”就是“尸陁林”,即佛徒弃尸处。关于此词的起源、音义及演变,慧琳《一切经音义》卷73言之甚详:

     尸陁林,正言尸多婆那,此云“寒林”,其林幽邃而且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陁林者,取彼名也。[14]

   弃尸寒林饲兽的野葬礼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也被汉地的某些僧尼所遵行。例证如下: 

(一)慧皎《高僧传》卷8《智顺传》云: 

  临终之日,房内颇闻异香,亦有见天盖者。遗命露骸空地,以施虫鸟,门人不忍行之,乃窆于寺侧。[15]

(二)宝唱《比丘尼传》卷二《慧琼尼传》云: 

  琼以元嘉二十四年(447)随孟顗之会稽,至破冈卒。敕弟子云:“吾死后不须埋葬,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食众生。”至于终尽,不忍屠割,乃告句容县,舆着山中,欲使鸟兽自就噉之。[16]

   可知寒林野葬的天竺古法,早在4、5世纪时已在南北方的僧尼中间扩散,《智顺传》里的“空地”和《慧琼传》里的“山中”,其实都是中国版的“尸陁林”。到了8世纪初,太原奉浮屠法的僧徒弃尸饲鸟兽,以至在郊外形成一处“黄坑”,无非是佛门印度传统的延续而已。太原尹李暠对之实行厉禁,并不是排佛禁教,而是因为饿狗食尸导致“颇为人患”而采取的一项行政措施。
  无论从背景、形制还是理念来看,“黄坑”与“寒林”的同一性,都是“康国别院”或“波斯义冢”所无法比拟的。按其宗教属性而言,这种太原近郊的野葬显然是佛俗而不是祆俗。 

五、黄坑之后:从唐代弃尸到宋代焚尸的太原葬俗 

  太原位于佛教昌盛的河东,当地的葬俗被打上天竺烙印,是不难理解的。在“黄坑”事件之后,史载“其风遂革”,实则只是葬俗的演变,即由“野葬”之风变成“火葬”之风。请看下面的事例: 

  范忠宣公帅太原,河东地狭,民惜地不葬其亲,公俾僚属收无主烬骨,别男女,异穴以葬,又檄诸郡仿此,不可以万数计。仍自作记,凡数百言,曲折致意,规变薄俗。时元祐六年(1091)也。淳熙间(1174—1189),臣僚亦尝建议:柩寄僧寺岁久无主者,官为掩瘗。行之不力,今寄柩僧寺固自若也。[17]

  范忠宣公即范纯仁,他虽立意“规变薄俗”,但事与愿违,因为此俗植根于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18]与野葬和土葬相比,确实“火化为便”,难怪贫下之家“相习成风”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任何葬俗,都必须以一定的族群为载体。民为本,俗为风。回归到本文的主题,唐代“黄坑”的宗教属性,如果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判断上就难免出现误差。按胡化程度而言,唐代的“三河”(河西、河北、河东)地区,以河东为最轻。西域的“兴生胡”入华行贾,历代均罕取河东道。当地城乡,未见有什么胡人聚落的痕迹。迄今已知的火祆寺分布状况,也都是远离太原的。因此,把“黄坑”看作“无言台”的变异,可以说完全缺乏种族文化的基础。事实上,“户多侫佛”、“丧用浮屠”,才是中古时代三晋的民风。
  科学容许假设,其终极的目的在于求真。倘若未经仔细辨认,就采太原“黄坑”为祆教对唐代中国之影响的实例,似乎言之过早,不能认为是谨严的。陈寅恪先生一贯强调:“外夷习俗之传播,必有殊类杂居为之背景”,[19]这个原则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对研究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史的学人来说,至今仍然是值得深思的。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三辅黄图校释》后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