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近来,陆续出版了几部介绍晚清时期西方人在中国文化教育活动的专著,特别是与地理学有关的西人书籍在中国境内译写、传播与影响的著作问世,如: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郭双林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还有王立新从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和教育活动与中国现代化关系角度出发,而撰著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一书,其中也涉及到西方地理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这几部大著较前人更为详细地疏理了自19世纪以来在中国翻译的西人地理学著述,使我们对那段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详尽地占有材料。读罢此书,产生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写于下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文化传播的历程与形式
人类社会的文化有着随时间延展而传承与更新的历程,人类社会的文化又是以区域来分别各自的特色。学术界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时期大区域之间人类社会文化传播的形式与路径的研究,近几十年来,除了关注语言在文化传递中所表达的认知与先导,更十分强调地理视野和地理学思想在文化传导中所起的作用。地理知识是与人类的“空间知觉”同时产生的,人类正是靠着自身感官对生存环境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动觉的感应与思维,才对地理空间获得了抽象的观念。在学术研究趋向跨学科与边缘探索的当今,无所不在的地理学渐渐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这样一股学术潮流的涌动下,邹振环的《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书,尽管取材仅仅是1815至1911年不足一个世纪的时段,而且是最使国人痛切的丧权辱国之际,但是书中展示的内容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西方地理学译著向东方的传播,不但是对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启蒙,甚至具有使整个中国社会愚昧开塞的伟力。正是因为这一视角的选取,使这部书在正统观念导向下就显得不同凡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现代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亚欧大陆板块两端的人员往来远自史前时期就开始了,几乎是与文明社会的出现同步,人员的往来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对明清之际以前东西方交往的研究热点是横穿亚欧大陆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草原之路”之名早为学术界内外所熟悉,学者关注的是传递于东西陆路沿途的物质文明,以及通过表现在文物上的文字、形象、宗教信仰、纹饰等文化表象及所传递的精神财富。对亚欧大陆地理大势和陆路交通线沿途地理状况的描述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始,就不断有文字资料问世。先是中亚腹地的游牧民族作为中介,向亚欧大陆的两端传递着文明的接力棒,以后大陆两端的住民自己也开始了亲历。中国人自己不断从亚洲东部向西探索,这些先驱者带回的地理知识使自视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人”逐步将视野拓展到陇山(六盘山)以西、……大河以西、……大漠沙海以西、……天山以西、……热海(伊塞克湖)以西……,古代中国的文献中,不断出现陇右、河西、西域这样一些大地域带方向性的地理概念和相关的地名。再远的地方可能因“重译”之难,只好用“极西”、“泰西”这样一些字眼来笼统地指代。先驱者地理知识的渲染,终于使中国人对天下的见解打开了封闭之门。不过,亚欧大陆陆地上的交往,并没有克服或改变中国人“天圆地方”、“天下之中”和“华夷”、“五服”的保守观念。也就是说仅以描述大洲陆地为主要内容的地理书籍并不能开启人类的睿智,也不会明晓大地本是球形。中国人曾有过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远航,那时候西方人也还弄不清地球是方的、平的、还是圆的,因此,无论对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的知识水平当时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是郑和及其同伴却未能予国人或世界以惊世骇俗的地理观方面的影响。大约100年后,随着欧洲人不断的远航,地球的概念和近代地理学的知识才逐渐影响人类社会,并习染欧洲以外。这说明只是当人类有了远洋航海的实践,而且这个实践多少应带有探讨大地与海洋组成的寰宇是否为球体的主动意识,人类的行为才能升华为科学的认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中国词汇中的外来因素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中有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尤其从19世纪开始汉语的外来词汇越来越多,这恐怕就是第三次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研究所的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几年前曾出版了新著《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该书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是始自‘五四运动’的这一传统观点,进行重新评价。”(作者译著序,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上海,1997年)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大陆对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推进新文化和启蒙中国社会的作用一直评价甚高,当然,我们绝不能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功绩有丝毫的抹杀;问题在于这种“传统观点”和“主流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与宣传会给人们以某种程度的误导。现时的人们可能以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念是从20世纪初对民族屈辱的自强意识中萌生的,而完全忽视作为中国人世界观念源头之一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传入。特别是当今社会,历史学已经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斯文扫地”,年轻人困于“历史是什么?”这样的疑惑和经济的诱惑力,自感学习历史于就业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而满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传统观点和结论。很少有人注意或承认19世纪中国在列强欺侮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随着西方人的到来,特别是被“传统观点”和“主流思想”不齿的那些传教士却用关于世界地理的新知识开启了中国人的眼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反目与融合,在文明社会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中年以上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总不会忘记“文化大革命”中常常背诵的一句话:“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在一种主要倾向之下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对待中国近代史的问题,是否不应忘记这个教诲。那就是应当关注一个多世纪以前当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与中西文化交融的倾向和方式。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现代汉语词汇中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受到中外学者较多关切的一个研究视角,1999年底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邀请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高田时雄教授来北京大学访问讲学。高田教授是国际汉语言史学术界颇有劲力的中年学者,在东方比较语言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作的两次学术报告:(1)《金楷理小传》、(2)《洋泾浜英语的成立》,其内容皆与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有关。
金楷理(Carl Traugott Kreyer 1839-1914)是19世纪与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齐名的三位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译书工作的外国人,但是因材料不足,到目前为止对金楷理尚无专题研究。高田时雄教授发掘出五种有关金楷理的新材料,即:(1)意大利热内亚Chiossone东方美术馆收藏的金楷理藏书和未定译稿;(2)美国浸礼会历史协会所藏金楷理书信(1868-1870);(3)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公告(Bulletin of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General Catalogue 1850-1928);(4)《驻德使馆档案钞》(吴相湘编,中国史学丛书36,台北,1966);(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出使德国设领外交档案。终于搞清了金楷理的生平事迹。金楷理出生于德国,自1869年末开始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从事翻译西文书,并在附设的广方言馆教德文。他翻译的西文书主要是军事方面,数量相当多。1879年年底,徐建寅被派赴欧州收购军舰,金楷理以随员身份同往。此后金氏在柏林、巴黎、圣彼得堡、海牙、布鲁塞、罗马和维也纳等地的中国使馆里工作,长达二十四年之久。高田教授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很多历史背景,纠正了某些词典对金楷理的误记。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