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上)(1)(2)

2015-11-01 01:27
导读:钱绪山语录 1、 今之讲学,与学校之士言,曰:吾有举业,未瑕及也;与缙绅之士言,曰:吾有簿书,未瑕及也;与乡居之士言,曰吾有家务,未瑕及也。

钱绪山语录

1、

今之讲学,与学校之士言,曰:吾有举业,未瑕及也;与缙绅之士言,曰:吾有簿书,未瑕及也;与乡居之士言,曰吾有家务,未瑕及也。然则何时而后可以讲学耶?必去举业、去簿书、去家务而后可以讲学,须是出家为释子道流。然释子道流亦未尝无事天下,安得无事(天下)之人而与之论学乎?必无事之人而后可与论学,然则所学者竟何事耶?(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善之地。耕稼陶渔不妨其作圣。然则人称无暇者,非学妨人,人自弃于学耳。)

注:1、《王门宗旨》第1条。

2、《圣学宗传》第26条。

3、《理学宗传》第11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0条。

7、括号内文字《圣学宗传》、《理学宗传》无。

2、

诸君坐中有为师长用功久者,有为子弟相携而至者,亦有闻风而至者,且各将此念究竟,原从何处发来。若真从要明心性,复还真元,以植立天地,只此一念,便与尧舜三王孔颜相接。从此无间,就时时在尧舜三王孔颜路上,便是参天两地、瞬息千古矣。若尚有别念憧憧在内,便是立志未一,纵在此讲说,不过长得知见,于心性何益?此道昭察,人人具足。百姓日用,即是此道,只是不知。仁智所见,即是此道,又住于见了。此君子之道所以鲜也。

注:1、《王门宗旨》第2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1条。

3、

吾人要入圣贤堂室,须认取圣人真面目。佛家设法,常教屏息诸缘。吾谓汝说,学者志道,果肯屏息诸缘,此心全体已是炯然。吾人自性自明,本来具足,只因诸缘积习,流注覆盖,本来面目不得发见流行。当下屏息诸缘,此便是回天续命的手段,更有何法可得?

注:1、《王门宗旨》第3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2条。

4、

学问须从头脑上究极,如举网得纲,挈之自易。良知者,事物之纲也。(良知得而天下之理得矣。)良知是天命之性,性体流行,通彻无间,机不容已。窍于目为明,窍于耳为聪,窍于口为义,窍于四肢为礼,窍于心思为变化。迩之事父,原之事君,不学不虑而天则自显,彻内彻外而内外无间。本来至善,故无善可有;本来无恶,故无恶可除。此造化之真机,圣德之正位也。于此一得,达之家国天下而无不同,质之前圣后圣而无不合。范围天地,终始万物。一致知而天下之能事毕矣。

注:1、《王门宗旨》第4条。

2、《圣学宗传》第4条。

3、《理学宗传》第2条,文同《圣学宗传》,惟中缺“于此一得”句。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3条。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明名臣言行录》卷55共收绪山语五条,皆同《圣学宗传》(见后文),可知5条语录摘自《圣学宗传》。

5、

问知止。曰:“此知不由言诠可入,不由思索可得。须是诸君自心自证,知得止时,此心已是止了。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千思百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只为吾人自有知识以来,自作知见,自作憧扰,(失却至善本体,)始不得止。今既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此句《圣学宗传》作“今既信良知,须将此等习心一齐放下,不容丝发牵挂,始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定静安虑一齐具足矣。”

注:1、《王门宗旨》第5条。

2、《圣学宗传》第6条。

3、《理学宗传》第3条,文同《圣学宗传》,惟“此心从无始中来”作“此无始中来”,当为脱漏。

4、《明儒学案》第6条作“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千思百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只为吾人自有知识,便功利嗜好,技能闻见,一切意必固我,自作知见,自作憧扰,失却至善本体,始不得止。须将此等习心一切放下,始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4条。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

6、

问知所先后。曰:“吾人只是信此先后不及,所以离道日远。今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自统体而言,谓之天下国家;自耳目口鼻四肢而言,谓之身;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由天下国家约入身来,身岂不是天下国家的本?由耳目口鼻四肢约入心来,心岂不是身的本?如树之根,要枝干条叶畅茂条达,须从一根上培壅。一心之微,天则自然。帝之所以为帝,王之所以为王,儒之所以为儒,聪明圣智,皆由此出。当下信得及,只在此下手,天下国家,更无有欠缺处。若信不及,且枝枝叶叶,在闻见上求,在穷索上得,闻见益多,穷索益密,于本原之地益远。只信此一根不过,失却先后次第,去道之所以远也。”

注:1、《王门宗旨》第6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5条。

7、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言循循者,循其见之所及,未尝过为一言以起人之眩惑也。言善诱者,知夫子之言皆非真也,诱我入也。非特夫子之言非真也,虽六经千圣之言,皆非真也。何也?得者真而言非真也。筌蹄可以得鱼兔,鱼兔真而筌蹄非真也。然得因失而后名,原其自性本然,则得亦无得,是得亦非真,而无所得之为真也。

注:1、《王门宗旨》第7条。

2、《圣学宗传》第23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6条。

8、

问:“家有父兄宗党,见义当为而众情未协。若同众,则狥俗,违众,则伤情,如何?”曰:“此只在良知上求,良知自能委曲。可同则同之,不可同则违之,此亦不在事上。(良知自能尽人之性。)”

注:1、《王门宗旨》第8条。

2、《圣学宗传》第21条。

3、《理学宗传》第8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7条。文同《圣学宗传》。

7、括号内句为《王门宗旨》所无而《圣学宗传》所有。

9、

良知至微而显,故知微可与入德矣。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尧舜禹授受,只是指点得一微字。《中庸》不睹不闻以至无声无臭,中间只是发明得一微字。

注:1、《王门宗旨》第9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8条。

10、

问:“人生而静,初念最善,动而后有不善,(非其体矣)。良知随觉随消,固是格致之功,而保任此念无有动处,日着日察,亦格致也。(此意)如何?”曰:“此是有意求静,执知见为保任,非格致实功也。致知之功,只从见在心体上取证。心体自能无欲,不必言静,自无不静;不必言初念,自无初无终;不必言着察,自诚之不可掩。”

注:1、《王门宗旨》第10条。

2、《圣学宗传》第10条。

3、《理学宗传》第5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7、《钱绪山遗文抄》第29条。文同《王门宗旨》。

11、

后世儒者,只为读书能益知见,一生遂以此心寄顿在册子里。圣人千言万语,只要人自得本性,非以益人知见也。纵使字字体悟,有得于心,主于见者,见即为障。纵不住见,以见入者,即以见□,其于本体,犹隔一层。真性上岂容加一□□容毫发比拟,才着比拟,犹画工传神,形色种种,非不具在,终是影子,欠缺本来生气。

注:1、《王门宗旨》第11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0条。

12、

诸生读《传习录》。先生曰:“读《传习录》有纲。须知(至善者,吾心之本体也,即所谓良知也。天下国家身心意知物,只一物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者,只一功也。)此师门之所雅言,圣学之规范也。悟此可与入德也矣。”

注:1、《王门宗旨》第12条。

2、《圣学宗传》第25条仅录括号内文字。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1条。

13、

问:“何谓正念?”曰:“无念。”曰:“何谓无念?”曰:“正念之念,本□(体)常寂,才涉私邪,憧憧纷扰矣。”曰:“正念不发不当时,如何?”曰:“念不当时,皆起于意必之私,即是私意。”

注:1、《王门宗旨》第13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其中“正念之念,本体常寂,才涉私邪,憧憧纷扰矣”一句,亦见于《明儒学案》第14条,参见后文第48条。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2条。

14、

(张元)问:“功夫在良知上用,如主人翁端拱中堂,白务就理,有贼入即觉,(勿容窝纵),是否?”先生曰:“贼亦只是主翁自做。”

注:1、《王门宗旨》第14条。

2、《圣学宗传》第11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3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15、

(元)问至诚无息。先生曰:“《中庸》言至诚与天地相赔,汝能合下承当否?”对曰:“不能。”曰:“何谓不能?”曰:“吾身渺然与天地参,每思至此,心便惘然,故不敢承当。”先生又顾座中诸友曰:“诸君俱能承当否?”众起对曰:“不能。”先生叹曰:“天地之道,为物不贰。人心至诚,又与天地奚二?”(元)曰:“人能终天地之功,理诚有之,但恐须圣人在天子位。”先生曰:“学者小视其心,自丧其真耳。今且试与诸君言之尔。目尽万物之色,目之明与天地有穷尽否?耳尽万物之声,耳之聪与天地有穷尽否?心思尽天地古今之变,尔之智能与天地古今有穷尽否?人特自间于形体,与天地不相似耳。”(曰:“尧舜三王孔子,皆至诚之圣。尧舜之光,格于上下;三王文命,讫于四海,格天配地,诚有实事。孔子荧荧卒老,无捄于世,虽孔子亦有所不能矣。今一书生,遽言配天配地,恐为徒思,如何?”先生曰:“尧舜三王之政,于今安在?孔子之教,数千年来宛如一日,孔子亦一书生耳。”)元曰:“闻先生之教至此,所患不诚耳(此句在《圣学宗传》为“曰:闻教至此,所患不诚耳”)。至诚功业配天地,此亦理之常耳。”先生曰:“以功业论配天地,是尚以成功而言,未究天人之原也。”曰:“何谓天人之原?”先生曰:“古人说配命合德合明,以此合彼,尚犹二之。其实人与天地一也。吾心灵明为天地主宰,天地无吾心,则地不见其博厚矣,天不见其高明矣,古今不见其悠久矣,而天地亦几乎息矣。诸君自尽求诚之功,又何疑于配天配地乎?”

注:1、《王门宗旨》第15条。

2、《圣学宗传》第5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4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16、

椿问:“日来功夫,觉只见病痛,不见本体,如何?”曰:“本体有何可见?觉处即是本体。”

注:1、《王门宗旨》第16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5条。

17、

(拱极)问:“良知不假于见闻,故致知之功从不睹不闻而入。但才说不睹不闻,即着不睹不闻之见矣。今不着此见,只念念在良知上精察,使是是非非,无容毫发欺蔽,是否?”先生默而不应。明日又问:“致知之功,须究透全体,不专在一念一事之间,但除却一念一事,又更无全体可透,如何?”先生默而不应。明日又问:“默体良知广大高明,原无妄念可去,才有妄念可去,已是失却广大高明之体矣。今只提醒本体,群妄自消,如何?”先生又默而不应。拱极(《圣学宗传》作“问者”)固请。先生曰:“功夫略见端倪,正好用力,必求此心真信真悟,才着分解,即已浅矣。”

注:1、《王门宗旨》第17条。

2、《圣学宗传》第1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中第17、18、19三条文字,即此条中拱极所问,分别为:(一)、“良知不假于见闻,故致知之功从不睹不闻而入。但才说不睹不闻,即着不睹不闻之见矣。今只念念在良知上精察,使是是非非,无容毫发欺蔽。”(二)、“致知之功,在究透全体,不专在一念一事之间,但除却一念一事,又更无全体可透耳。”(三)、“良知广大高明,原无妄念可去,才有妄念可去,已是失却广大高明之体矣。今只提醒本体,群妄自消。”《明儒学案》作绪山语。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6条。文同《圣学宗传》。

18、

先生讲《易》,至悔吝者,忧虞之象也。乃慨然示众曰:“学者功夫,不得伶俐直截,只为一虞字作祟耳。”(曙)问曰:“良知是非从违,何尝不明?但不能一时决断,姑自虞度,此或无害于理否?”曰:“只此一舆,便是致吝之端。良知明时,本是吉之先见,一虞便自吉而向凶矣,诚可惧哉!”

注:1、《王门宗旨》第18条。

2、《圣学宗传》第22条。

3、《理学宗传》第9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第22条作:“学者工夫,不得伶俐直截,只为一虞字作祟耳。良知是非从违,何尝不明,但不能一时决断,如自虞度曰:‘此或无害于理否?或可苟同于俗否?或可欺人于不知否?或可因循一时以图迁该否?’只此一舆,便是致吝之端。”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圣学宗传》、《理学宗传》中作“乃慨然叹曰”,《王门宗旨》则作“慨然叹曰”。

9、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

19、

吾人与万物混处于天地之中,其能以宰乎天地万物者,非吾心乎?何也?天地万物有声矣,而为之辨其声者谁欤?天地万物有色矣,而为只辨其色者谁欤?天地万物有味也,而为之辨其味者谁欤?天地万物有变化也,而神明其变化者谁欤?是天地万物之声非声也,由吾心听斯有声也;天地万物之色非色也,由吾心视斯有色也;天地万物之味非有味也,由吾心尝斯有味也;天地万物之变化非变化也,由吾心神明之斯有变化也。然则天地也、万物也,非吾心则弗灵矣。吾心之灵毁,则声色味变化不得而见矣。声色味变化不可见,则天地万物亦几乎息矣。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所以主宰乎天地万物也。

注:1、《王门宗旨》第19条。

2、《圣学宗传》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20、

吾心为天地万物之灵者,非吾独能灵之也。吾一人之视,其色若是矣,凡天下之有目者,同是明也。一人之听,其声若是矣,凡天下之有耳者,同是聪也。一人之尝,其味若是矣,凡天下有口者,同是嗜也。一人之思虑,其变化若是矣,凡天下之有心知者,同是神明也。匪(非)徒天下为然也,凡前乎千百世已上,其耳目同,其口同,其心知同,无弗同也。后乎千百世已下,其耳目同,其口同,其心知同,亦无弗同也。然则明非吾之目也,天视之也;聪非吾之耳也,天听之也;嗜非吾之口也,天尝之也;变化非吾之心知也,天神明之也。故目以天视,则尽乎明矣;耳以天听,则竭乎聪矣;口以天尝,则不爽乎嗜矣;思虑以天动,则通乎神明矣。天作之,天成之,不参以人,是之谓天能,是之谓天地万物之灵。

注:1、《王门宗旨》第20条。

2、《圣学宗传》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7、括号内为《圣学宗传》中不同于《王门宗旨》字。

21、

吾心为天地万物之灵,惟圣人为能全之。生人之全之也,全夫人之所同也。生人之视色与吾目同矣,而目不能引于色者,率天视也。圣人之听声与吾耳同矣,而耳能不蔽于声者,率天听也。生人之嗜味与吾口同矣,而口能不爽于味者,率天肠也。生人之思虑与吾心知同矣,而心不乱于思虑者,通神明也。吾而目不引于色以全吾明焉,与生人同其视也;吾耳不蔽于声以全吾聪焉,与生人同其听也;吾口不爽于味以全吾嗜焉,与圣人同其尝也;吾心知不乱于思虑以全吾神明焉,与生人同其变化也。故曰圣人可学而至,谓吾心之灵与生人同也。然则非学生人也,能自率吾天也。

注:1、《王门宗旨》第21条。

2、《圣学宗传》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22、

吾心之灵与圣人同,圣人能全之,学者求全焉。然则何以为功耶?有要焉。不可以支求也。吾目蔽于色矣,而后求去焉,非所以全明也;吾耳蔽于声矣,而后求克焉,非所以全聪也;吾口爽于味矣,而后求复焉,非所以全嗜也;吾心知乱于思虑矣,而后求止焉,非所以全神明也。灵也者,心之本体也,性之德也,百体之会也。彻动静,通物我,亘古今,无时乎弗灵,无时乎或问者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皆自率是灵以通百体,勿使间于欲焉已矣。其功虽不同,其灵未尝不一也。吾率吾灵而发之于目焉,自辨乎色而不引乎色,所以全明也;发之于耳焉,自辨乎声而不蔽乎声,所以全聪也;发之于口焉,自辨乎味而不爽乎味,所以全嗜也;发之于思虑焉,万物万应,不动声臭而其灵常寂,大者立而百体通,所以全神明也。是之谓天成,是之谓致知之学。

注:1、《王门宗旨》第22条。

2、《圣学宗传》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23、

问:“心体多往来起伏,何如?”先生曰:“只是未信良知。良知时止时行,此体常寂,有何往来起伏?”

注:1、《王门宗旨》第23条。

2、《圣学宗传》第13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7条。

24、

(丁行)问:“每念觉处,常疑未是真体,才见得,又恐不能保守。”曰:“你见明目者视色,还自疑非真否?又怕此明不能保守否?”

注:1、《王门宗旨》第24条。

2、《圣学宗传》第14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8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25、

问:“操则存。心有出入,如何操得?”曰:“只这一操字,几千百年说不明矣。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之之功,始有下落。操如操舟之操。操舟之妙在舵。舵不是死操得。操军必要坐作进退如法,操国柄必要运转得天下,今要操心,却只把持一个死寂,如何谓之操?”

注:1、《王门宗旨》第25条。

2、《圣学宗传》第15条。

3、《理学宗传》第6条。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第5条。意思与此条相同,然文字繁复,或误将龙溪语作绪山语。

6、《钱绪山遗文抄》第39条。

7、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

8、《王门宗旨》中原作“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操之之功,始有下落”,《圣学宗传》与《明名臣言行录》均作“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之之功,始有下落”可证《王门宗旨》中“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句末之“操”字为衍字。

26、

问:“心常觉凝滞,未能神触神应,何如?”曰:“学者不为胜心习气障蔽,则为知见缠缚,如何得神?今日工夫只将胜心习气知见等项一齐除却,便得良知精明,神触神应。百姓与生人同,何待求能?”

注:1、《王门宗旨》第26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0条。

27、

问:“学问须要超脱。”曰:“汝之所谓超脱,只是心不挂事,却遇事便不耐心。我说超脱异于是。目不累色,便是目之超脱;耳不累声,便是耳之超脱;心不累事(《圣学宗传》作“私”),便是心之超脱,非是离却事物,(守个空寂)以为超脱也。”

注:1、《王门宗旨》第27条。

2、《圣学宗传》第16条。

3、《理学宗传》第7条。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1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理学宗传》无。

28、

问:“学问在人情物理上做,能于人情无拂,便是功夫否?”曰:“只求不拂良知,于人情自然通得。若只求不拂人情,便是狥人忘己。”

注:1、《王门宗旨》第28条。

2、《圣学宗传》第17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第10条仅录后半句,作“只求不拂良知,于人情自然通得。若只求不拂人情,便是狥人忘己。”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2条。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焦竑的文论及其学术基础(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