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王安石的学派归属上,有的先生如贺麟认为他是心学的先驱,也有先生如邓广铭认为"荆公新学"是宋学的一种,不能等同于理学。李著认为王安石是属于以经学为主干,儒学为正宗,杂取众家的综合学派,比较符合王安石本人的思想体系,因为王安石的思想是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他本人并不隐讳对道家和佛教的喜好,不像程朱那样有严厉的判教意识和门户观念。也许,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既然承认王安石的思想以儒学为正宗,那么,何不干脆判定王安石就是儒家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究竟怎样看待儒学的地位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一以贯之的东西,在制度上,是宗法,在典籍上,是五经,儒家以"老大"或"嫡长子"的面目继承和维护这一套宗法制度,宣扬和发展这一套文化典籍,但是,儒家也不是独生子,对这一套制度,这一套典籍,还有一些态度不那么恭敬,或者认识不那么正统的,甚至是"逆臣贰子"的人物,乃至学派。如果把一切都归结为儒家,恐怕也是本末倒置的,王安石本人年轻的时候就"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后来虽然认同儒家的主要价值观念,实际上却以"德位一致,知行合一"的圣王贤相自命,要 "掩迹孔孟" 的。(见李著,第207-210页)李著还特别指出,王安石"以独立的自我作为一切人伦关系的实体基础,他强调人格的独立与自我价值,这对儒学以宗法制度为依托的孝文化是一个致命的背离。"李著以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为注脚,认为"王安石站在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对蒙在国家、王朝面纱下遭受不幸的王昭君寄予了真挚的同情和衷心的祝福,表现出一个古代士大夫善良、正直的品格,和那些在不幸者脸上涂抹美丽油彩的御用文人比较起来,王安石的人品是值得赞佩的。"(李著,第261页)而我们受钦定的宋明理学的影响太深,以为孔子从来都是"阔的吓人",宋学就是"宋明理学",不能纳入程朱道统中的思想家也受到轻视。近年来,宋明新儒学和当代新儒家的研究彼此呼应,蔚然成风,以至于学术界跟风者云起,不惜做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李著的问世,是不是意味着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开始得到改变呢?
但是,对于王安石的学派属性,似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李著在文末说王安石是呈现"杂家"特征的综合学派,(第355-357页)同时作者在文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评析王氏对儒学的看法,专门有一节讨论王安石"对儒者使命的自觉体认及对复兴儒学的自我承当",(第207-210页)这两个论断之间好像还有些张力。这可能和王安石本人的复杂立场有关,也可能和我们的解释角度有关。不管怎样,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史,尤其是宋代思想史的格局问题。
李著虽然以王安石的思想为研究对象,但是,并没有刻意抬高王安石的思想成果和地位,不仅说明王安石的思想体系中有粗糙和矛盾的地方,而且认为王氏所代表的综合学派,"只是走向一元为主多元为辅的新学术思想的过程和桥梁。""历史上多种学术思想的冲突、融合最终必然是以一种思想的核心价值为基点,然后在其上吸收多方面因素形成新体系。"(第362页)可见,祥俊博士不仅禀持冷静的学术态度,还怀着深厚的现实关怀。
一本著作的价值,在笔者看来,不是提供了多少确定不易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多少值得讨论的问题,提供了多少值得注意的材料,应用了那些值得借鉴的方法。笔者从祥俊博士的大作中获益匪浅,以为可以作为重估荆公新学的基石,特为之鸣锣。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