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重塑民族文化之魂--大众传媒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

2015-11-26 01:0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重塑民族文化之魂--大众传媒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构建和谐”作为我国社会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构建和谐”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的自然延伸,是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重要的思路调整,顺应民心,拨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最敏感的弦,当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共鸣。作为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作为党和政府一个重要桥梁的大众传媒与研究,要主动介入,深入理解和诠释“和谐社会”内涵,明确自己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位置和中心任务。

  当前已有部分的理章和媒体实践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讨了媒体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关系。但大部分是从媒体的功能或者具论的角度出发讨论媒体的角色和任务。有论者从美国传统传播学派提出的媒体的四个功能出发,认为建构和谐社会媒体的角色应该是——守望者、协调者、引导者和减压器。也有从操作层面讨论了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如有人就从以人为本,建设领域;正面宣传,加强团结;关注弱势,化解矛盾;危机,维护安定四个方面阐释了媒体责任,也有少量文章就某一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比如有人提出《把建设意识锻造为媒体的核心价值观》,③比较深人,很有启发性。总的来看,当前关于和谐社会与媒体的讨论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比较浅。因为“和谐社会”的提出时间不长,话题又特别热,大部分论者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基本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是散。媒介功能介绍、舆论导向、弱势群体问题、助农、公共领域、团结等等凡是能够与和谐社会挂上钩的都拿来说一说,导致层次不清,重点不明,缺乏中心。第三是狭,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停留在工具论阶段,强调媒体的巨大作用,很少讨论大众传媒建构和谐社会中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可能的威害。最后是缺乏现实性。多理论的抽象演绎,少中国媒体现实状况特别是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不但应该知道媒体能够做什么,有什么好处,同时更加应该深入到当前媒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媒体缺陷和不足的地方。

  一、媒体的中心任务

  媒体的中心任务由三个方面得因素决定,第一,是媒体自身的挣l生。媒体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结构性机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生产意义,传承和建构,形成文化认同,建立良好的社会整体秩序。这是媒体的社会地位使然,也是社会对媒体的要求,是媒体实现其社会化形式的关键,也是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核心。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建立一个“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人这样:“所谓‘和谐社会’应当有这样四个重要指标,就是文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而所有这四个方面处于基本和谐的状态,并且最终落实到一点上,就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里谈论的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一种文化和谐状态。还有人认为“文化认同是和谐社会的灵魂”。语义学意义上说,和谐意味着协调、统一、平衡。而文化本身就是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协调和整体感。因此和谐社会关键就在于文化和谐,经济发展是一贯被强调的方面,但是如果一味强调经济和物质的东西,就会带来某种状态的畸形:到处一片物质繁荣,没有民主的政治文明与和谐的民族精神文化作为支撑,就好像一个强壮的巨人缺少了灵魂。及时提出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无疑就是要弥补单向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弊端,补上文化这一课,真正实现我国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三,时代的要求。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来看,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引起了精神文化领域震荡和混乱,旧的平衡已经打破,新的精神还未完全形成,国人大部分处于一种自我认知和定位的茫然状态;二是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民族的文化认同受到了冲击:是被别人全球化还是以一种主动而独立的身份加人全球化的洪流?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困惑。这两种因素又往往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经济发展的一贯主题外,我们还面临一个文化认同失序的混乱局面。这时就需要建构一个新的、和谐和平衡民族精神文化状态,来应对时代的变迁,保证民心安定和社会稳步、协调、全面发展。

上一篇:简述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之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