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组织的文化惰性及其矫正(2)

2015-12-10 01:08
导读:在这些共识中,一部分反映了人类活动一般规律的内容,另一部分则反映了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容。前者是对人类实践一般规律
在这些共识中,一部分反映了人类活动一般规律的内容,另一部分则反映了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容。前者是对人类实践一般规律的,这也是任何所具有的共性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后者则是不断变化的,并对文化惰性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文化形成之初都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且一种文化往往定形于特定发展的鼎盛时期。人们之所以能形成共识,是因为这种共识能使人们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并在这种共识的保护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处于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此时的文化因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保持强大的运行惯性。当发生变化,特别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科学技术发生重大变化时,新技术所带来的新增利益将引起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势必会改变原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形成的共识,具体表现为,在原共识中本来处于低层者的地位因新技术的运用而提高和本来处于高层者的地位的下降,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新的关系的建立。那些在原共识中处于高层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包括权力及与之相应的利益)而固守原有的秩序,并且排斥新技术所带来的生产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决定了人们对原文化的固守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惰性,或者说文化惯性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文化惰性。文化惯性转变为文化惰性,是文化由盛转衰的标志,具体表现为文化的兼容性消失、自我封闭和对新观念的排斥。
  文化惰性的另一成因是面对外来强势文化冲击的自我保护。既定文化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也即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当来自其他地区的文化及其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该文化及其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并对该文化产生影响时,该文化为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而向惰性转变。从文化环境的宏观角度看,这种 文化惰性日益成为制约发展中社会发展的阻力。现实中很多国际冲突的出现都与这一现象有关。
  
  (三)文化惰性的不易克服性
  如果没有外来冲击或内部发生质的变化,文化都会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这种稳定的时间越长,克服文化惰性的难度越大。“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刘黎明,1998)。另外,文化惰性克服的艰巨性还与文化形成的缓慢性直接相关。既定文化一旦获得人们的认同,将很难改变,因为这种认同需要假以漫长的时日,而人们对改变后的文化形成共识将更难。从这一意义上说,人们无法主观随意地在短时期内取消一种文化,创造另一种文化。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决定文化惰性的克服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影响,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下的文化能够延缓生产力发展的进程,或尽量使生产力在符合其要求的情况下发展。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无疑是我国在相对封闭环境下自发作用的结果。然而,对于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所形成的文化惰性而言,其克服过程也即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因为这种文化惰性能否克服的关键是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原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消失,那么反映某一时代文化本质的东西将自动消失。反之,如果原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仍然存在,纵使人为地去变革,也是徒劳。要知道,构成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主要是生产力水平,也即对人的生产和生活观念直接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水平。很难想象,生活于男耕女织的安逸而又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克服自身的文化惰性而接受竞争观念,也很难想象在物质非常丰富的社会里,当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产品和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从事劳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常态时,人们还会受心安理得地认可等级文化、受等级文化的束缚。

大学排名


  在克服文化惰性的对策方面,很多人认为应该通过提供开放的环境,使各种文化自由碰撞,从而吸收养分,并完成文化的创新。该观点的可取之处是意识到了文化的开放性是文化获得发展的前提,但其不足之处是忽略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其结果可能是原文化的消亡乃至的消亡。如果外来文化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被引入,与外来强势文化相伴而来的殖民掠夺,将使本民族成员处于外来文化及其民族的控制之下,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民族的消亡。所以,文化惰性的克服应该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最基本方面人手。因为人的文化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没有实践做基础,人们可能产生对某种观念的幻觉,但最终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在我国,克服文化惰性就要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观念,建立起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
  总之,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克服文化惰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生产力。在经济条件下,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化观念。
  
  
  二、组织文化的生命周期
  
  组织文化本质上是组织将中的某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这种重新组合可以创造新的文化,也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效果从而带来组织效率的提高。但这种组合所取得的组织效率会因组织所处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纵使社会文化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组织所处的微观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发生。当既定组织文化不能为组织效率的提高发挥作用时,该组织文化也即失去了生命力。组织文化作用的变化程度与组织文化的生命周期直接相关。从组织文化的形成到组织文化的消失,大体上要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一)组织文化形成期
  这是组织文化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既定组织从社会传统文化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中提炼出一些核心要素,并以此构建组织文化模式。在这一阶段中,组织为塑造所期望的组织文化,往往需要很大的投入,包括价值观的选择和导入,组织行为规范的制定以及组织形象的设计等。
上一篇:浅论高校学报栏目设置的若干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