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讨论党报中的经济报道(3)

2015-12-15 01:08
导读:热点有了好的主题和之后,在上还要讲求好的表现形式,把稿子写活、可读。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化硬为软,化远为近。即从角度、生活角度对

  热点有了好的主题和之后,在上还要讲求好的表现形式,把稿子写活、可读。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化硬为软,化远为近。即从角度、生活角度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所谓硬,就是我们过去的党报经济报道往往是工作性经济新闻多,这类报道从开篇到结尾,写的都是工作,枯燥无味,呆板冗长,读者不喜欢看,社会效果也不好。所谓软新闻,就是从生活的角度、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角度来报道热点经济问题、热点经济现象。热点经济新闻写作中一不注意就往往会造成专业术语过多,程序化明显,数据图表罗列,读者往往感到乏味。像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就要想法具象化。同时在写作时要注意抓准形象,写富有特色的细节,详略得当,长话短说。还要注意消化新闻主题,化复杂为简便。经济活动同每个人都有关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充分理解某一热点经济现象,了解问题对社会乃至自己有什么意义。如果不加以解释、分析,就难以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就会失去吸引力。所以,这类经济新闻在写作中,要多用解释、分析的手法以及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容易理解。同时也可采取讨论的方式,针对某一热点经济问题开展讨论,各抒己见,逐步扩展深入,最后形成“说法”,不断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

  三、从关系读者切身利益的角度去作经济报道加强服务性

  现在经济类报道的受众、尤其是综合类报纸经济报道的受众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类报道的读者不断增加。所以,以报纸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来满足读者和吸引读者,成为当今经济类报道的重要任务。要想把经济报道做得鲜活,必须加强新闻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从而增强亲近性。在一个社会中,经济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由变动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和指标构成。变动产生新闻,于是有了许多话题。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到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股市、房产、家居建材,各种经济话题可谓无穷无尽。但很多党报经济新闻作得抽象,容易陷入政策解读、会议报告的圈圈里去,也陈词滥调,表现形式又呆板,形成了“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状况,普通读者很容易厌倦。还有,许多党报的经济新闻只见结果,不见过程,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信息含量,更没有吸引人的细节,“物化”成了生产要素,为经济而经济。经济新闻应该是最敏锐的。如果只侧重企业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读者感觉枯燥乏味,这是非常可惜的。

  有些经济报道,常常随意采访几个商家,然后就是枯燥的分析和预言。如每到夏季,就有记者写“家装大战即将上演”,每到年关就写“商家展开价格战”。这样的经济新闻似乎是在做服务,但是内容不贴近,换句话说,就是闭门造车,脱离了正在进行经济操作的最新鲜的现场新闻,内容缺乏吸引力,没人会愿意看。同时,强调经济新闻的“消费性”,从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去写新闻,把商品价格的变化、品种的换代、市场的预测等实用信息告诉读者。这也是经济新闻加强服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上一篇:关于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旅游开发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