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1)(2)
2016-02-14 01:10
导读:(5)《流沙坠简》序(1914年春) (6)《流沙坠简》后序(1914年4月) (7)敦煌所出汉简跋14则(1914年) (8)流沙坠简考释补正及自序(1916年) (9)书巴黎国民图书
(5)《流沙坠简》序(1914年春)
(6)《流沙坠简》后序(1914年4月)
(7)敦煌所出汉简跋14则(1914年)
(8)流沙坠简考释补正及自序(1916年)
(9)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1917年)
(10)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1917年)
(11)书《论语》郑氏注残卷后(1917年,据伯希和藏本及大谷搜集品)
(12)唐写本《唐韵》残卷校勘记自序(1918年6月)
(13)唐写本残职官书跋(1919年,据狩野直喜博士录本)
(14)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5)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6)唐写本失名残书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7)唐写本《大云经疏》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18)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1919年,据伯希和藏本)
(19)唐写本韦庄《秦妇吟》残卷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后据法藏本又跋)
(20)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21)唐写本残小说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22)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1919年,据狩野录本)
(23)宋初写本敦煌户籍跋(1919年,似亦据狩野录本)
(24)唐写本《字宝》残卷跋(1919年)
(25)唐写本新乡众百姓谢司徒麦恩牒跋(1919年)
(26)唐写本《季布歌》《孝子董永传》残卷跋(1919年)
(27)唐写本回文诗跋(1919年)
(28)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画像跋(1919年)
(29)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1919年)
(30)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1920年)
以上统计,不包括这一时期王氏所撰与敦煌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西胡考》、《井渠考》、《题敦煌所出唐人杂书六绝句》及为新疆所出一些简牍、文书所作的跋文等。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文章,只有少数在文末有作者自署写作日期,所以只能根据其他资料(如书信、年谱等)来进行编年,难免会有疏漏,谨望识者补正。有部分跋文,王氏明确写明录文来源,并以狩野氏提供的英藏写卷居多,但是这些材料何时获得,亦无记载,1916年2月4日,王国维离京都赴神户乘船回国,狩野氏前往送行,我推测此时或此后以敦煌资料相送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大部分跋文都在1919年写就。当然,我也注意到,狩野氏于1915年在《艺文》上发表了《唐抄本尚书译文考》及“正误”,1916年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俗文学史研究资料》(1、2),肯定会对王氏撰写跋文有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
前列第(2)至(29)目,均是序、跋类文章,带有我国学者早期敦煌学研究的显著特征;第(30)目则实际上是前面一些跋文的归纳和扩展,可算作是敦煌学过渡期的一篇论文,既表明了研究的逐步深入,也体现了王国维的治学途径。限于篇幅,下面即以王氏对敦煌所出的文学写本的研究为例来略作说明。
由于藏经洞写本大量流散海外,早期敦煌学研究最紧迫的首要任务是抄录并刊布海外藏卷,搜集国内遗珍并加以编目,与此同时,开展个例的分析研究。因此,对于有深厚国学功底的中国学者与较好汉文化修养的日本学者来讲,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整理、刊布录文的基础上撰写言简意赅的序、跋(或“书后”)。在前列第(2)至(29)目中,王国维针对“纯文学”意义上的敦煌写本所撰写的跋文仅6篇(则),一篇写于1913年,其余均作于1919年。先分别略作介绍和说明。
第一篇: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
此跋据罗振玉藏本(《鸣沙石室佚书》第二册载)作于1913年。罗氏校跋卷子正面的《春秋后语》残本,王氏跋卷背的《菩萨蛮》等三首唐词,大概是事先作了分工。王氏据背记中有咸通时判官王文蝺语,确定写本年代。对于两首失调名的作品,则据其句法断为《望江南》(第二年,王氏在写《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时纠正为《西江月》)。词滥觞于盛唐,到宋代才蔚为大观,因此晚唐词作在研究词的变化发展上有重要意义。王氏引述《乐府杂录》、《教坊记》、《杜阳杂编》、《炀帝海山记》及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作品,不仅考证了《菩萨蛮》、《望江南》二调的源流,而且得出了“可见沙州一隅,自大中内属后,又颇接中原最新之文化也”的精辟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