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1)(2)
2016-02-26 01:23
导读:第三,广大贫雇农和中农经济得到上升和发展。通过减租减息,减轻了贫苦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民主政权的帮助下,通
第三,广大贫雇农和中农经济得到上升和发展。通过减租减息,减轻了贫苦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民主政权的帮助下,通过辛勤劳作、积极经营,在经济上发展起来。贫农户数下降,占有土地数增长,一部分贫农已上升为中农。尚未上升的贫农,户数比原来减少而占有的土地却增加了,已接近中农的生活水平。如前述 5个地区的调查,中农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从抗战前的28.4%上升到38%,而占有土地的比重则从29.5%上升到42.5%;贫雇农的比重从59%下降到49.5%,占有土地的比重从19.8%上升到23.1%。抗战前,占农户总数87.4%的中农和贫雇农,只占有农村土地的49.3%,经过减租减息,其土地占有额已达65.6%,土地数量增加了33.1%。抗战前已经过土地改革又未受敌人经济破坏的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柳林区四乡,雇农和贫农分别从1936年的13%和44.4%下降为1942年的0.8%和12%,多数上升为中农了。而且这0.8%和12%的雇农、贫农绝大多数是外来的难民、移民。而1936年占40.7%的中农到1942年已上升为75.2%(详见表2)。
(二)新富农的产生与对新富农的政策
1.新富农的产生及其性质、作用
在封建经济被削弱,地主和旧式富农经济受到打击,新式富农得到鼓励,广大贫苦农民受到的封建剥削减轻,并在抗日民主政府大力扶助下经济状况得到改善的总体环境中,一部分中农甚至贫雇农,经济发展较快,上升为新富农。这种情况在各抗日根据地都有反映。
在陕甘宁边区,由于一些地区的土地改革成果保留下来,抗日民主政府提倡和扶持广大农民生产发家、劳动致富,新富农经济发展较快。如延川县禹居区第三乡在 1935年进行了土地革命,到1939年,有10户土地改革前的中农和8户贫农上升为新富农,占全乡总户数的5.6%。表2统计的延安柳林区四乡,1942年时由原来的中农和贫雇农上升为新富农的占了农户总数的10%以上。在清涧县辛家沟村,1943年时,全村26家农户中,有2户原贫农和2户原中农上升为新富农,共计占总户数的15.4%。
在其他抗日根据地,新富农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 1943年对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心区的太行区9个村的调查,1942年的89户富农户中,到1945年只剩下54户,减少了40户,而有11户中农上升为新富农,占1945年富农户的15.3%(另由地主下降转化成富农的占9.7%)。1945年,山东根据地营南11个村的170户中农中有12户上升为新富农。
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中,陕甘宁边区 历史 最长,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目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之前,部分地区已完成了土地改革,新富农经济的发展有最有利的条件。下面,结合几个典型材料,具体 分析 新富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根据地经济恢复发展的作用。
吴满有,本是在陕甘宁根据地建立前流落到延安地区的难民,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反动政权的压迫下,终年劳作,却一贫如洗,吃糠咽菜,死了老婆,卖过女儿。 1935年,延安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他分到了土地。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帮助下,通过辛勤劳动,吴不仅丰衣足食,而且想方设法进行积累,扩大生产,逐渐上升为新富农。1942年,他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增产了粮食,被评为劳动模范,受到边区政府的奖励。自家劳动力3人(本人,二弟,大儿)务农,二儿子上学,在农忙时请假参加农业劳动,弟媳、儿媳在家做饭,推磨滚碾,喂猪,喂狗,照顾羊羔。雇长工两名,雇放羊和牛马的娃子3名。当年开垦了96亩荒地,增产40石粮食。
田二鸿, 1932年移民到延安。革命前是佃农。1936年分得了土地、3个窑、6头羊及其他东西。但是没有耕牛,能耕种的地有限。1937年,增加了1头牛,雇了1个人,耕种土地75亩,收获粮食5石,副业收入60元,折合粮食10石,有吃有穿,变成一个中农。此后,在政府的帮助之下,通过辛勤劳动和努力经营,生产逐年发展。到1940年,已成为一个有牛7头,驴2头,羊50只,雇工4人,耕种171亩地,年农副业收入合粮50石的新富农。1943年,他耕种土地249亩,雇工4人,经营一个果园和一个木匠铺,喂养牛4头,驴2匹,羊65只,猪1头,组织了1个札工队,收获粮食68.6石,副收入30600兀,折粮5.1石,实现了边区政府号召的“耕二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