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的僧尼形象分类和形成原因(1)
2016-04-02 01:0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论“三言”中的僧尼形象分类和形成原因(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冯梦龙的“三言”是晚明通俗小说史上的重要文本,其中
摘 要:冯梦龙的“三言”是晚明通俗小说史上的重要文本,其中有不少篇章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僧尼形象。他们个性鲜明,无不带有浓厚的晚明时期的社会气息,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一种侧面反映。通观“三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僧尼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差异,即明代的僧尼多是些邪淫之辈,而明之前的多是正派高僧。这些形象迥异、个性鲜明的僧尼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时代烙印。本文从“三言”中的僧尼形象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论述。关键词:“三言” 僧尼形象 形象类型 形成原因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塑造了诸如官吏、秀才、商人、妓女、奴仆、僧尼等众多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晚明社会的市井风情画。其中涉及僧尼形象的篇目超过整部小说集的六分之一。可见,当时的僧尼群体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并引起了文人们的关注。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王朝统治者非淫即庸,整个统治机构的腐朽性已显露无疑。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充斥着一股腐朽荒淫之气味,这种荒淫腐烂的社会风气成为了晚明时代的主旋律。又由于晚明经济领域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化的产生,促使了思想领域的极度解放,如儒佛思想的交融、王阳心学的流行、反禁欲主义的崛起,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无不冲击着这个摇摇欲坠的末期王朝。即使是佛门清净之地也没有逃过这种糜烂的社会之风的侵蚀,因此在“三言”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丑陋脸谱的僧尼形象,“他们大多处于被贬斥与被嘲讽的地位,难觅‘美’的形象”[1]。本文通过对僧尼形象的分类和分析,试图挖掘出这些形象背后的潜在原因。一、僧尼形象的分类(一)反面僧尼——邪僧淫尼明代中后期,社会之风极为不正。帝王荒淫,不理朝政;宦官专权,坑杀忠良;百姓逐利,享乐淫逸;僧尼不善,纵色淫乱。览毕此类僧尼,丑态百露,近妖而非妖,心中不禁感叹:僧非僧,尼非尼,一片污浊淫乱天!由于反禁欲主义的流行,整个晚明社会的糜烂使得人们对性的袒露与放纵不再像先前朝代那样拘束,反而成为社会的一种正常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所谓的佛门清净之地,戒规严明之所,也已不尽人意,僧尼的屡屡破戒以及还俗娶妻生子,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了。如《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中的至慧和尚,“一日在街坊上行走,遇着了一个美貌妇人,不觉神魂荡漾,遍体酥麻,恨不得就抱过来,一口水咽下肚去。走过了十来家门面,尚回头观望,心内想道:‘这妇人不知是甚样人家?却生得如此美貌!若得与他同睡一夜;就死甘心!’又想道:‘我和尚一般是父娘生长,怎地剃掉了这几茎头发,便不许亲近妇人?我想当初佛爷也是扯淡,你要成佛作祖,止戒自己罢了,却又立下这个规矩,连后世的人都戒起来。我们是个凡夫,那里打熬得过!又可恨昔日置律法的官员,你们做官的出乘骏马,入罗红颜,何等受用!也该体恤下人,积点阴骘,偏生与和尚做尽对头,设立恁样不通理的律令!如何和尚犯奸,便要责杖?难道和尚不是人身?就是修行一事,也出于各人本心,岂是捉缚加拷得的!’又归怨父母道:‘当时既是难养,索性死了,倒也干净!何苦送来做了一家货,今日教我寸步难行。恨着这口怨气,不如还了俗去,娶个老婆,生男育女,也得夫妻团聚。’”这段赤裸裸的心理独白,向我们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实话——即便是六根清净的佛门子弟也是有着强烈的人欲思想的。至慧和尚对自身的处境虽然有想法,破了戒规,还俗娶妻,也还算做完名全节,没有伤及他人。但有些僧尼却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看似三归五戒、遵法守纪,暗地里却做些极为荒淫无度、罪恶滔天的勾当,可谓丑态与言语同在,恶报随恶行而来。《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以空照和静真为代表的淫色尼姑,个个是“真念佛,假修行,爱风月,嫌冷静,怨恨出家的主儿”。为了留住赫大卿终日淫乐,这帮小尼竟想出将大卿剃度,假扮为尼,以满足内心的欲望。但“好景”不长,最终因荒淫过度害死了大卿,正如书中所言,“贪花的,这一番你走错了路。千不合,万不合,不该缠那小尼姑。小尼姑是真色鬼,怕你缠他不过。”。害人性命,错不知悔,这群小尼还企图毁尸灭迹,其行径之卑劣、之恶毒,令人惊悚不已。然而,无独有偶,极乐庵的了缘则“正勾搭万法寺小和尚去非做了光头夫妻,藏在寺中三个多月”。而那去非和尚也非善类,“见静真师徒姿色胜似了缘,心下好不欢喜,想道:‘我好造化,那里说起!天赐这几个妙人到此,少不得都刮上他,轮流儿取乐快活!’”。如此清净的佛门境地却出现了这般荒唐的丑行,真是极大的讽刺。再如《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静真上前一把扯着空照衣袖,说道:‘好阿,出家人干得好事,败坏山门,我与你到里正处去讲。’扯着便走。吓得个空照脸儿就如七八样的颜色染的,一搭儿红一搭儿青,心头恰像千百个铁锤打的,一回儿上一回儿下,半句也对不出,半步也行不动。静真见他这个模样,呵呵笑道:‘师弟不消着急!我是耍你。但既有佳宾,如何瞒着我独自受用?还不快请来相见?’”。看似守戒严明,实则比空照还甚,是个“风流女师”。再如《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中的僧人,都是些“外貌假作谦恭之态,却到十分贪淫奸恶”之徒,富丽堂皇的庙宇下掩盖的是一些奸淫无度的恶行勾当,却谎称“祈嗣灵验”,蒙蔽群众。白天是一群心慈面善的和尚,“入夜便露出贪淫奸恶的真面目,犹如色中饿鬼轮流奸宿,不知餍足”[2]。“张媚姐还道是初起的和尚,推住道:‘我顽了两次……怎地这般不知餍足?’和尚道:‘娘子不要错认了,我是方到的新客,滋味还未曾尝,怎说不知餍足?’”。可见,其荒淫糜烂之程度,即使是青楼瓦肆也要甘拜下风、望尘莫及。而淫僧还有《喻世明言·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中简帖僧。他原是东墦台寺里一个和尚,偷其师二百两银器,逃了出来,见了皇甫妻便起了淫心,施计将其骗到手,其恶行也不可小觑。(二)市侩僧尼及其他这里所说的市侩僧尼,虽然不是指那些活动在市井之中的无赖僧尼,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市侩习气,足以让人感到厌恶。当然,这些市侩僧尼的出现,是与当时的时代有着密切关系的。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越发涌现出来,有钱的主儿也多了起来,整个社会充满着商业色彩,物欲横流成为普遍现象。而佛教的平民化,以及它要与这个社会的衔接,多多少少也染上了这种商业色彩。同时这种商业色彩所带来的享乐思想,也影响着佛门子弟,充斥着他们原本清净神圣的思想,使他们变得懒惰,变得伪善,变得面目狰狞。1.假布施之美名,敛不义之钱财者。例如《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中所言:“大凡僧家的东西,赛过吕太后的筵宴,不是轻易吃得的。却是为何?那和尚们名虽出家,利心比俗人更狠。这几瓯清茶,几碟果品,便是钓鱼的香饵,不管贫富,就送过一个疏簿,募化钱粮。不是托言塑佛妆金,定是说重修殿宇,再没话讲,便把佛前香灯油为名。若遇着肯舍的,便道是可扰之家,面前千般谄谀,不时去说骗;设遇着不肯舍的,就道是鄙吝之徒,背后百样诋毁,走过去还要唾几口诞沫。所以僧家再无个餍足之期。”。这布施的内容可谓多种多样,大者如金银财宝,小者如一餐一饭。如《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尼姑稽首道:‘向蒙奶奶布施,今观音圣像已完,山门有幸。贫僧正要来回覆奶奶。昨日又蒙厚赐,感谢不尽。’夫人道:‘我见你说没有好小菜吃粥,恰好江南一位官人,送得这几瓮瓜菜来我分两瓮与你。’”。再如《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专一向富贵人家布施”的永福寺王尼姑,“那尼姑贪财,见了这两锭细丝白银,眉花眼笑……就把二锭银子,纳入尼姑袖里,尼姑半推不推收了”。俗语有云: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贪财老尼得银之后便出计为阮三牵线搭桥。2.贪财杀人,似强盗者。如《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中的油头滑脸的和尚,“只见行李十分华丽,跟随人役,个个鲜衣大帽。眉头一蹙,计上心来,暗暗地欢喜道:‘这些行李,若谋了他的,尽好受用。我们这样荒僻地面,他每在此逗留,正是天送来的东西了。见物不取,失之千里。不免留住他们,再作区处。’”。这群恶僧以迷酒灌倒众举子后,“遂转身向家人安歇去处,掇开房口,见头便割。这班酒透的人,匹力扑六的好像切菜一般,一齐杀倒,血流遍地”,各个露出了狰狞面目,犯下了滔天罪行,比强盗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中逃难的郑氏,“望见路傍有一茅庵……意欲借庵中暂歇……想道:‘我来惜了!原来是僧人,闻得南边和尚们最不学好,躲了强盗,又撞了和尚,却不晦气。千兀万兀,左右一死,且进门观其动静。’”。可见,在郑夫人的眼中,僧人与强盗无异,撞见他们等于自投罗网,入了鬼门关。3.成人之美的尼者。这类尼姑多是扮演着牵线搭桥、救人一命的角色。在“三言”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三姑六婆”形象,对她们给予极低的评价,因为她们贪人钱财,搬弄是非,进而陷害他人,危害社会。《辞海》中称“旧时三姑六婆往往借其身份干坏事,因常用以泛指不务正业、行为不端的妇女。”如果单从不贪钱财,成人之美,乃至救人一命的角度看,这些尼冠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茅庵老尼,在得知郑夫人遇难后,便收留了她,“过了数月,老尼恐在本地有是非,又引他到当涂县慈湖老庵中潜住”,至此老尼算是救人救己,成全了郑氏,功德圆满。又如《喻世明言·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入话中的老尼做了牵线的媒人,出计成全了张生和霍员外的第八妾。而正文中,大慈庵老尼在得知刘素香与张舜美失散后,毅然收留了刘素香三载,后又在庵中设法让二人相会,并结成美满的姻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再有《喻世明言·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的王尼姑,虽然有些贪财,但还是成全了阮三与陈玉兰二人美事。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君贤相宜
大学排名
论陆游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