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网络文学论纲(后记)(1)

2016-04-23 01:0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网络文学论纲(后记)(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过人类不会因为上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过人类不会因为上帝的窃笑而中止自己的思考。对学术研究者而言,“上帝”就是作为文化预设的终极真理,纵然我们无法到达那个真理的阿尔卑斯山峦,这并不妨碍我们襟怀虔诚和执著,以无限的追求来追求那让人神往的无限。本书就是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完成的。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是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语期待解答。譬如:网络只求即时性消费此刻,文学却要指向永恒,“读屏”是欲望的象征形式,人类却渴望在此“诗意的栖居”,文学艺术的数字化生存会不会改变人类心灵对美感的建构?网络把文学拉下神坛,创造着“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新民间童话,但网络在降低文学门槛的同时,如何保证网上的文学不失去价值承担和审美逻辑的支撑?网络用没有重量的“比特”洞穿文学生产,从而使所有的文学成规失去重量,它对印刷文学的格式化,已经在媒介学的疆域轻松置换了文学的存在模式,却为何在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上破绽百出,不堪质疑?……看来,原本轻松的计算机网络带给文学理论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思考。思考这些问题首先碰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没有约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小荷初露的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尚难以定格其文化表情。用伊格尔顿的话说,理论本来是“只在黄昏时才飞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我们却不得不在晨曦初露时便让它登台亮相。这样做无疑会给阐释的有效性带来风险,但探索未知要付出“未知”的代价,也会有“已知”的补偿。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还未赢得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同,可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转型无疑将引领文学的未来,因而对网络文学的文化命名和意义阐释应该大踏步走进研究者的思想视野,并力求让理论阐释的有效性在网络文学确证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生效。我从1999年涉足网络文学研究,有幸在这一领域获得过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先后在《文艺研究》等国内10余家学术期刊发表这方面的系列论文,本书算是对前一段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我以网络文学研究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正在主编的一套“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将是对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九章 追寻赛伯家园——网络文学价值取向
质疑网络文学
    上一篇:南朝时期河东柳氏“东眷”之家族文化风尚述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