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1)(2)
2016-05-26 01:01
导读:总的来看,“原生态”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环境破坏、物种消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们开始关注自然保护环境,一种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原生态”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环境破坏、物种消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们开始关注自然保护环境,一种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的理念在现代人心里形成;2.现代人对自身“异化”状态的恐惧导致关注自然与人性的联系,研究具有原始意味和生存状态的人类文化现象,希望为现代人的困境提供启示并找到出路;3.生态学的发展,生态文化、生态美学的研究都为“原生态”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4.出于利益目的,商家的炒作、偷换概念,艺术家为夺人耳目套用原始艺术或民间艺术形式,都在客观上使“原生态”的影响扩大。而使用的泛化必然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一是普通群众对“原生态”的认识更加模糊;二是专家学者各执一词,不在同一层面上讨论,实际意义不大;三是以上两点消极影响使得“原生态”现象产生的初衷难以实现,就是说虽然影响扩大了,钱赚得多了,保护、研究的目的难以达到,解决人类自身困境的要旨不能实现也是惘然。因此,澄清“原生态”和“原生态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二、原生态的形态判断与价值判断
(一)形态判断
还是从杨丽萍的《云南印象》谈起。说起《云南印象》,在中国大地上已是路人皆知的话题,虽有许多人还未曾目睹其尊容,就其形成的强烈冲击和媒体报道,也足以证明杨丽萍编导的《云南印象》原生态舞蹈的巨大成功。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抑或是不可思议?杨丽萍《云南印象》没有刻意在作品中拔高大而空洞的主题,“太阳”、“土地”、“火祭”、“雪山”、“天国”等每一个名词都让人感觉到真实,又富于诗意,用最质朴的、最原始的又最艺术化的动作来传达一种生命的信息、一种生命的情调、一种生命的本真昂然绽放的激情。同时,《云南印象》中舞者的步伐、手位都无法用我们的规范来言说,都是那样的整齐,那样形神兼备,心口一致,心灵与肉体合二为一,让我们感受到的只有心灵的撞击与舞蹈艺术的“原生态”之美。然而,真正到云南考察观光过的专家、旅客从当地感受却又是另一番结果,那里虽然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但是物质生活匮乏,民风淳朴但是缺少现代文明的滋养。同舞台上那壮美的场面、激情的表演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会这样,究竟真实生活中的和艺术世界里的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生态呢?笔者认为,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上的原生态在和现实世界中的原生态并不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
“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以《云南印象》为例
现实世界里的原生态是指那些保留了原初形态的系统的可循环的自然环境,或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相对封闭对立的人文社会环境。比如说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保护区,它拥有完整的生物群落和食物链,物质消耗也基本在自身环境中完成,如果没有外界环境的干扰,它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形态,保持物种、资源、生物链的平衡。相对于自然环境里的原生态,人类社会的原生态较为复杂。因为它不但有物质形态层面的特征,还涉及精神层面。比如说一个原始部落,它有自己活动的区域范围,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制度,有自己的生产交换,有确认自己身份(包括个体和族群)的精神制度和信仰等。总之,无论是自然原生态还是人文原生态,它们存在于我们身边却又远离我们的,是一种活的、运动着的完整体系,绝不是某一个唯美的片段,或者一厢情愿的纯洁。
那么,如《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种标榜“原生态”旗号的艺术形式能否称得上是“原生态”呢。一些专家认为,这些所谓的“原生态”更多的是一种吸引观众借而抬高身价的策略,说白了就是一种炒作。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些鼓吹着“原生态”的舞台后面确实存在着商业运作的操纵,我们也应看到,像民歌、原始舞蹈这类具有“原生态”性质的艺术,在离开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来到舞台之后,就不同于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了。既然如此,是否就说明只有活生生的存在于现实里的才叫原生态,一经提炼、包装、舞台化就不能算是原生态了呢?笔者以为,这样说也过于绝对化了。因为“原生态”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范畴,我们用以判断原生态的标准就不是统一的,那么原生态的形态也就难以用类型化的方法衡量。或许,象《云南印象》这样的运用现代舞台手段的大型歌舞无论从场面上、演员选择上、目的上都不同于现实西南部族的节庆歌舞,但它们所反应的我们称之为“原始”的少数民族部落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从表演中迸发出的那种生命力的激情却又如此的吻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人类的艺术形式,一经我们定义为某种艺术,就有了类型化痕迹,而真正活生生的原生态的艺术是存活在完整的原生态体系里的。我们把它分割、提炼、转化而成舞台艺术,本身就具有标本化的意义了。因此,可以说这种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舞台艺术同样是原生态的,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原生态艺术模型”。譬如陕北民歌是原生态的,阿宝的演绎方式就可以称之为原生态陕北民歌艺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