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2)
2016-07-16 01:04
导读: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这些描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想象、美化和失实的地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大兴“文字狱”
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这些描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想象、美化和失实的地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大兴“文字狱”等,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什么“自由思想的绿色天堂”,但是,这些描述和当时中国的繁荣富强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上是相称的。同时,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描绘是和他们对“理性王国”的设计紧密粘连在一起的。孔夫子实际上已经被描绘为一名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中国则被描绘成了“理性王国”的天堂。可以说,中国作为一个世俗化的国家恰恰适合了西方社会和文化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的憧憬不仅是欧洲人的美好想象,更是欧洲现实发展所驱动的意象所然,是西方已有知识体系的延伸,是为改变欧洲的现状并促进其发展服务的。
然而,这股中国热于十八世纪中期到达顶峰后发生了转折。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国内一连串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在欧洲的威望严重下降。首先是康熙决定驱逐在华的耶稣会士和罗马教廷并在1773年决定解散耶稣会。中国失去了耶稣会士的公开支持与赞颂。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缘于鸦片战争。东方帝国变得不堪一击,而更多亲临者的所见所闻打破了以往的高大全形象。黄色的容貌,长辫小脚,不守时刻,不懂礼貌,不讲公德,爱赌好嫖,溺婴杀生,见死不救……这几乎是所有传教士、官员甚至作家们描绘的中国标准像。伴随着中国国势的逐渐衰颓和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的逐渐征服,欧洲的中国化热潮结束了。中西之间的位置根据国际角逐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倒置。
1748年出版的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1750年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都不约而同地抵触中国,认为中国是一个贫困黑暗的蛮荒之地。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由于觐见礼之争,被迫屈辱地返回国内,同时他把一个腐败盛行、愚昧落后、狂妄自大的中国形象带到西方。1794年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总结了启蒙主义的进步思想和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认为中国虽是泱泱大国,但已停滞不前,危机四伏。随着东西方接触的广泛和深入,关于中国人民族特征和生活习惯的陋习披露多了起来。很多带有敌意的作家找到了他们需要的素材:溺婴,不洗澡,吃蛇虫鼠狗,贪婪,奸诈。怯懦。在一片排华声中,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华民族被视为人类中最低等的一支,中华民族被视为是一个不道德的、堕落的和不可取的种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男人蓄辫、女人缠足和残酷的刑罚是近代中国在世界上的总体形象,由此认为中国是老弱、保守、愚昧、落后的国度,以至出现了用“支那”这样一个带有强烈种族歧视色彩的诃汇来描述中国。这些形象也出现在近代大众传媒之中。美国的好莱坞
电影是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据刘康主编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第五章“好莱坞与丑陋的中国人”中记载,早期的美国电影往往着力夸大中国人拖地的长辫和伸长的指甲,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往往被描绘为阴险狡诈、行动诡秘、诡计多端、欺骗成性、肮脏不堪、缺乏道德。阴森可怖的唐人街是罪恶的滋生地,这里黑帮猖獗,妓女遍地,到处活动着吸食鸦片的流氓和恶棍。将唐人街与帮会活动和地下犯罪相提并论,在美国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传统,为好莱坞电影恣意利用。简短地讲,自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是丑陋和负面的,这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的激烈批评,被认为是对中国别有用心的丑化和扭曲,有的学者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妖魔化中国”,近十多年来,“妖魔化中国”的提法“不仅在中国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了震动”,成为海内外学界关注的学术焦点之一。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杨舒 官濛
学校文化刍议
论培养世界公民的文化包容与自信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