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语言——告别文人角色(1)
2016-07-15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学术与语言——告别文人角色(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学术有学术的方法,学术有学术的使命,因而,学术有学术的语
学术有学术的方法,学术有学术的使命,因而,学术有学术的语言与规范。这本来是一个无庸置疑的问题。
但是,在太多文人冒充学者的时候,在太多没有学者使命意识的人占据着学者职位的时候,学术应不应该有学术的语言与规范,却成为大问题。于是,正当一些学者在呼吁学术规范的同时,另一些“学者”却更加理直气壮地大喊:“学术应当随笔化”,稍微委婉者,或说,学术应当向日常语言靠拢,因为,日常语言是最易理解也最有创造力的语言。就时下而言,相对于前类学者的“刻板”呼吁,后一类“学者”更游刃有余,也更受欢迎,直说就是更有市场。
的确,当学术单纯成了为稻梁谋,单纯成了博名取利之器,那么要把学术怎么样都可以。但是,这样的“学术”再有市场,也绝不意味着学术的弘扬与胜利,从近代学术史看,这倒恰恰意味着学术的衰败。我要说的是,正如学术不迁就任何人一样,学术也不迁就日常生活与日常语言;也正如学者不是散文作家,学者不可用创作散文的方式从事学术研究,不可像写散文那样来传达他的学术研究,否则就不会有
数学、
物理学、
哲学等诸多严格的科学。谁也不会怀疑,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各门学术研究的成果,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解释学术成果,这是完全必要的科普工作。但是,学术成果有必要普及化,绝不等于学术研究与学术著作本身要放弃自己的语言与规范。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科普工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向一般读者解释、介绍过相对论,使许多非物理学专业的人也能理解相对论的基本观念,难道能由此断言,物理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应当“随笔化”?物理学再也不能用它那套数学化的语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也许有人会说,数理科学不能随笔化,但人文科学却可以随笔化、散文化。如果承认人文科学只是文人们生存状态的自我展示,只是某种利益的宣告,人文科学的确可象厂家做广告那样,要怎么表达就可以怎么表达,只要能展示自己的“魅力”就行。但是,如果承认人文科学也是科学,因而也有真理性,也负有其使命与责任,那么,人文科学也必须有其严格性与严肃性,也必须有能够保证这种严格性与严肃性的语言。作为一种学术研究,人文科学同样不能因为有必要普及化而放弃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曾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批评,指责他的语言晦涩难懂,康德于是写了《任何一种未来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试图用通俗、简捷的语言来表达《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基本内容。但是,即使这本“通俗化”了的著作对于读者来说,也绝不可能象读一本所谓“学术随笔”那样轻松。相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它甚至依然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天书。对此,康德只好善意地劝告说,请这部分读者不要在哲学这门学术上浪费时间,而把精力花在自己能胜任的其他事情上。这一劝告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哲学或其他人文科学的通俗化是有限度的。作为学术,它们不可能通俗化为“学术随笔”这样一种“好东西”,以致于只要认够字的人就能享用。只要为了在学术(科学)层面上讨论问题,只要想对自己的思想负责,因而只要为了给自己的思想提供坚实可靠的根据,那么,我要说,任何学术都不可能用随笔化或散文化语言来表达。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如何理解“学术”?有“学者”以为,大学者纵横捭阖,出经入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无损学术。依此说来,爱因斯坦痛快地打一个喷嚏也会成为一个大发明。一个人,哪怕他是个大学者,如果他形诸文字的嬉笑怒骂就是“文章”,就是学术,那么这样的“学术”除了是私人情感与自家利益的表达之外,我们不知道它还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术。于是,谁最能展示自己的生存魅力与私人的遭遇情感,谁就最可能是一个大学者,谁就可能对学术做出了最大贡献。这样的学术当然无须有一个独立的学者阶层来承担,一批文人就可以将它包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