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文化观念的演化(1)(2)

2016-07-27 01:01
导读:讨论culture,不可能不涉及与其语义相近的civilization一词。像culture一样,civiliz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拉丁语中的civis作为此词的词根意指古罗马时代的“公

讨论culture,不可能不涉及与其语义相近的civilization一词。像culture一样,civiliz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拉丁语中的civis作为此词的词根意指古罗马时代的“公民身份”。其名词civitas指有组织的社会,形容词civilis也有“文明的、开化的”等义,由它引申的civilite则有“谦恭、礼仪”的意思,指那些脱离了野蛮蒙昧的状态。
有意思的是,civilization的汉译“文明”也与“文化”一语在某些意义层面相互搭接,且常常混用。“文明”同样是古汉语中固有的词语。它像“文化”一样,同样以“文”为关键字构成,其本义是“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之意。如《易·乾》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文明也。”⑤;《书·舜典》中的“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解释说:“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⑥。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文明”显然暗含着与蒙昧荒蛮相反的意思。其另一义则同“文化”相通,指“文治教化”,例如,前蜀贯休的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中的“文明”即此意。此外,它还可以指“明察事理”,例如《易经》“明夷”卦彖传中的“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用之。”就是说周文王蒙难被纣王幽囚,但却能保全自身,因为他能够明察事理,洞晓处境的艰险,因而能内怀明哲,外用柔顺,终于摆脱了困境。 二、从古代到近代的“文化”观 从古代到近代,中西的文化观是平行发展互不关涉的两条线索。二者既有区别,也有一些意义上的对应,无论同与异,都是卓然可比的。
后人大抵是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氾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⑦ 的句子。这里的“敷文化以柔远”显然可以看到《论语》中“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影响。西晋诗人束晳的六首《补亡诗》在形式上模仿《诗经》,其最后一首《由仪》讲为政的原则,以“文化内辑,武功外悠”⑧ 作为全诗的结束,这里的“文化”同样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此后,前蜀杜光庭的“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⑨、元人耶律楚材的“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⑩ 也都是出自同一机杼。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与“大自然”(Nature)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中国古人秉承了《易经》中“化成天下”的圣教,始终牢记要用文明的精神完成教化天下,开化蛮夷的责任。中国古代的这种文化观,一直沿用到清季民初。
西方古代“文化”的含义是逐渐演化、逐渐拓展的,其基本线索是从物质活动向精神实体延伸和转变。古罗马的西塞罗是最早开始在转义的意义上考虑这一概念的人,他使用了" cultura animi" (灵魂的培植)的说法,暗示了对人类心灵的培育,到17世纪,英国的培根也使用了类似的暗示,说到了“the culture and manurance of minds(心灵的培育与垃圾)”。西塞罗和培根这里所说的对心灵的培育,暗含了用哲学和知识灌注人的心田的意思。
从18世纪开始," culture" 的概念不仅从物质扩展到精神,而且进一步从大自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18世纪关于“文化”的讨论大体上包含了关于文化观念本身与文化观念的发展两个方面。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理性的时代,许多启蒙思想家都在自己的论著中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文化和与之在语义上关系密切的“文明”的观念。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中首先注意到,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国家、政体、社会、机制、宗教、习俗、规范、艺术等都属于人的创造,这就是与自然迥然有别的文化或文明。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创造的文化。他还认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是人类又有共同的文化起源,由此提出了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的命题。(11)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论民族道德和精神》中提出,人在把握自然环境中的创造精神构成了文明的根基,人的习俗远大于自然的领域,它延伸到道德、风情和所有的习惯中,这些非自然的领域形成了文化的主体。正是文化而不是自然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成果。伏尔泰和杜尔哥、孔多塞等其他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科学,把人类的文化历史过程归结为理性发展的过程,他们所说的“文化水平”、“文化程度”,指一个民族或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及能够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全部成果来衡量的程度,他们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常将“文化”与“文明”混用,而且往往以原始民族的“不开化性”和“野蛮性”作为参照。(12)
上一篇:第二章 文化解读--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话语逻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