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结(1)(2)
2016-11-08 01:10
导读:二、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独漉篇》)。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和爱国者的心胶结在一起的。表现这方面主题的
二、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独漉篇》)。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和爱国者的心胶结在一起的。表现这方面主题的古典诗词很多,大体上也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反对民族侵略,反对分裂割据,表达忧时伤乱的情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民族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另外,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几个政权并立的情况,他们时而通好,时而兵戎相见。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我国。可以说,战乱频繁是我国古代社会史的一大特点。每当外族侵略、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就会出现一大批的爱国诗人,他们以简练而鲜明的笔触,或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或伤叹朝廷将帅无能,痛斥投降派的失策误国;或表达自己在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中对故国乡土的深切忧念。
我们先来看在浩渺的文学长河中,诗人们用他们那饱蘸血泪的笔为我们留下的一组特写镜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蔡琰《悲愤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陈子昂《感遇》)“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李白《古风》)“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文天祥《常州》)“白骨纵横乱似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元好问《癸巳五月北渡三首》其三)“陵园白露年年满,城中青磷夜夜哀。”(陈子龙《辽事杂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一章》)举不胜举。战乱时的这种民不聊生、惨不忍睹的情景怎不让人“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真是呼天抢地,这是对苍天的质问,更是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的控诉!
中国大学排名 在那样的动乱年代,朝廷将帅无力抵抗外敌,甚至根本无心抵抗而一味屈辱求和,更激起爱国诗人们的无比愤恨,在作品中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如“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李纲《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榜檄,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涂炭,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感愤有作,聊以述怀》)。“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张孝祥《六州歌头》),“赵普原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刘因《白沟》),“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文徵明《满江红·题宋高宗赐岳武穆手诏石刻》),“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陆蒿《金陵》),“百万金缯贿寇还,明州父老叹时艰”(张际亮《迁延辨,“全开门户容蛇豕,漫握《韬》《钤》布‘鹳’‘鹅’”(鲁一同《重有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多么希望有杰出的将才出现来力挽狂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李白《古风》)“漫言孤注投壶易,万古澶渊几寇莱。”(魏源《寰海后十首》)“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希望如此,可现实终归如故!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钟巧灵
试论中国古代易代小说之流变
简论农业经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