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胡适的编辑实践与思想理路(1)

2016-12-06 01:02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论胡适的编辑实践与思想理路(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作为一个学者,胡适的思想理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
[摘 要]作为一个学者,胡适的思想理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同时,更多地体现在他大量的报章文字和报刊编辑实践中,编辑报刊成为他与现代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特殊方式,他以启蒙立场关注社会现实,以自由主义的理念构建公共论坛,以负责任的态度发表见解。   [关键词]胡适;编辑 ;报刊;思想理路   Abstract:As a scholar,Hu Shi’s ideas lied not only in his scholarly works,but also in his writings and editing for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is work of editing for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s his particular way of connecting himself with the fate of modern China. Hu Shi concerned the social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lightenment,founded the public forum with his liberal ideas,and delivered his point of view for which he would always take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Hu Shi;editing;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idea
  
  张灏先生在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进行研究时,将1895年至1920年初前后大约25年的时间称为“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先启后的关键时代”。这一时期,新的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在学校教书以及自由结社,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1]。从这一视角来考察胡适,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学者身份之外,还有一个编辑身份,他以学者身份介入社会,投身思想启蒙事业,正是通过报刊这一媒介实现的。他的思想理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同时,更多地体现在他大量的报章文字和报刊编辑实践中。
  早在中国公学求学期间,胡适就曾主编过一份白话的《竞业旬报》,之后又主编或参与编辑《新青年》、《每周评论》、《国学季刊》、《努力周报》、《新月》、《独立评论》、《自由中国》等具有重要影响甚至转移一时风气的报刊。可以说,他几乎一辈子都在与报刊打交道。在他晚年亲自拟定的口述自传大纲中,有好几章都以他所创办的刊物为题,可见他对自己编辑生涯的重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以启蒙立场关注社会现实
  
  1922年,张元济、王云五、高梦旦等好友为胡适规划远景:专心著书是上策,教授是中策,办报是下策。他们认为胡适太平和了,不配办报。而胡适偏偏选择了“下策”——以教授身份办报刊。
  胡适主编的报刊大都寿命不长,《努力周报》的生命只有1年多,而最长的《独立评论》也只不过维持了5年多。但由他在报刊上发起的诸多讨论,却能串起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如《新青年》提倡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每周评论》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努力周报》的“科玄论战”,《新月》的“人权与约法”讨论以及《独立评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之争、“民主与独裁”之辩。胡适在这些关乎思想革新、社会健全、政治清明的重要论战中,始终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心志,继续着思想启蒙的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刊的诞生总是对应着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如《努力周报》诞生于军阀混战时期,《新月》问世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期,《独立评论》创办于“九·一八”事变后空前的民族灾难降临之际。编辑报刊和为报刊写评论成为胡适与现代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特殊方式。
  胡适不止一次在他的演讲中指出,“在变态的社会之中,没有可以代表民意的正式机关,那时代干预政治和主持正谊的责任必定落在智识阶级的肩膊上”[2]。以学者身份办报刊,胡适的出发点或许正是要在这“变态的社会”和“没有可以代表民意的正式机关”的情形下,以专家的见解和学者的良知,批评时政,启蒙大众。
  “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俞平伯建议胡适在北平办一“单行之周刊”:“其目的有二:(一)治标方面,如何息心静气,忍辱负重,以抵御目前迫近之外侮。(二)治本方面,提倡富强,开发民智。精详之规划,以强聒之精神出之;深沉之思想,以浅显之文字行之,期于上至学人,下逮民众,均人手一编,庶家喻户晓。换言之,即昔年之《新青年》,精神上仍须续出也”[3] 。
上一篇:日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