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的失宠:从意识形态的等级到世俗消费
2017-03-22 01:0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经典文化的失宠:从意识形态的等级到世俗消费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内容提要】 经典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久而久之沉淀成某
【内容提要】
经典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久而久之沉淀成某种意识形态并逐渐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发展到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发言的程度;这种精英控制的等级阴谋不但损害了普通大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更有可能扼杀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20世纪后期,随着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空前复杂地交织了多元文化因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颠覆和消解成为潮流;但是,肯定物质欲求的合理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因此,树立以现代工业理性为基础、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人文精神正是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首要课题。 【关键词】 经典文化;意识形态;等级;世俗消费;民主;人文精神。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经典,而作为集合概念的经典文化是由无数文化经典文本组成的。“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作品”,《辞海》释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就本文而言,“经典”一般涉及三方面的含义:一指在某种文化中具有根本性或权威性的著作(scripture);二指文学艺术方面具有权威性的典范作品(classic);三指上述两义中内含的确认经典的标准或原则(canon)[1]。由此可见,文化经典不仅仅是以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文本还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代表了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和时代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有诗曰:“干戈不动远人服,一纸贤于百万师”;经典文化的内蕴本质虽然是一种非物质化、非形态化的东西,但其巨大的作用和特殊的功能确实是无以伦比和无可旁贷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概而言之,传统的经典文化与其后代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父与子的关系。一方面,传统经典作为前人(父辈)智慧的结晶,代表了父辈们迄今为止精神探索的最高成就,它为后人(子辈)的创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正是这种对于经典的继承保证了文化的延续性。T.S.艾略特曾说过:“我们称赞一个诗人的时候我们的倾向往往专注于他在作品中和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自以为在他的作品中的这些部分或那些部分看出了什么是他个人的,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很满意地谈论诗人和他的前辈的异点,我们竭力想挑出可以独立的地方来欣赏。实在呢,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2]由此可见,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进行的,都必须在由父辈经典所组成的传统文化中进行。另一方面,先辈经典作为作为一种规范性的力量又必然制约着后人的创造,这种制约有时还相当强大以致引发后人影响的的焦虑和叛逆的冲动,并通过误读经典或否定经典的影响等途径寻求超越与突围。经典文化史上这种离经叛道的声音听起来相当迷人:“影响乃是不折不扣的个性转让,是抛弃自我之最珍贵物的一种形式。影响的作用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导致事实上的失落。每一位门徒都会从大师身上拿走一些东西。”[3]“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3]因此说,经典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既是创新的资源又是创新的障碍,真正有创造力的一辈人应该既从经典中吸取资源又要突破经典的囿限。
一、经典文化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历史沉积与精英控制的等级阴谋 英国学者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