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发展看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观(1)
2017-05-27 01:0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从心理学的发展看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观(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
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伊谛普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作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否定了弗洛伊德以本能的性的要求作为作家创作动力的源泉。认为作家创作动力来源于文化因素;否定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主导作用的思想,强调自我的价值;否定了作家是被动地释放心灵紧张的原因而进行创作的观点,认为作家完全可以克服愿望受压抑的痛苦,作家的创作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过程。人本主义
心理学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弗洛伊德性欲望仅是最低层次生理需要的一个部分,其以性欲望为基础的文艺观是极其有限的;文艺创作是自我实现人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靠作家的自由联想或幻想;作家是自我实现者,自我完善的人,与弗洛伊德"精神病似的创作者"相差甚远;审美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的伊谛普斯精结是低级和荒谬的。 一 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观 (一)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它对许多文艺作品的分析就是应用释梦的方法,如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和德国作家詹森的《格拉迪瓦》作过较为详细的分析,前者着重于研究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后者注重作品心理分析。分析结果,前者是作家把对父亲的憎恨投射到作品的人物中去,他无意地表现出伊谛普斯情结;后者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始终受到幼儿时性欲的无意识支配。 (二)作家的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这一观点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阐述得淋漓尽致。首先,他认为作家的创作和儿童的玩耍和游戏如出一辙。创造性的作家正像游戏中的儿童一样,他会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并非常认真的加以对待。 其次,他认为幻想有以下几个特点:(1)幻想的内在动因是未能满足的愿望,这种愿望有两类,一些是野心勃勃的愿望。一些是爱欲的愿望。他说:“我们可以断定,一个幸福的人决不会幻想,只有感到不满足的人才会幻想。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一个未满足的现实的校正。这些起激励作用的幻想是根据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而变化的;但是他们自然地就分成了两大类。它们或者是一些野心勃勃的愿望,用来提高幻想者的人格或者是一些爱欲的愿望……”[1]。(2)幻想是时代的产物。他还认为,幻想是“随着主体对生活印象的改变而变化,并从每一种新的积极印象中获得所谓“时代的印记”。(3)幻想是愿望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串连起来而形成的,并包含了“最近的诱因场合”、“从前的记忆”和“未来的情境”三个因素。他说:“幻想和时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种关系在三段时间之间徘徊,即指我们的幻想作用于三段时间。心理活动和当前的某一印象有关,而这种印象则同目前足够引起人的强烈愿望的一种诱发场合有关,由此它重新回忆起使这种愿望得到满足的早期经验(通常是婴幼儿时期的经验)。接着,它现在又会创造出一种与未来有关的,能代表这种愿望满足的情境。心理活动所创造出的东西就是白日梦或幻想,客观存在既带着当时产生场合的踪迹,又有着某些过去记忆的印痕。因此可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始终串连在这条愿望之线上。”[2](4)艺术家的幻想与神经症患者的幻想不同在于:艺术家能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神经症患者则被自己的幻想迷住了心窍而不能自拔,他说:“艺术家同神经症患者一样,从不能满足的现实中退出来,而进入这一想象力的世界。”但是艺术家“与神经症患者不同的是,他知道怎样从这一想象力世界中退出。再一次在现实中站稳脚跟”[3]。(5)艺术家的幻想与平常人的幻想也不相同,主要在于艺术家能应用艺术的技巧来克服观众或听众对白日梦的厌恶之感。“做白日梦者往往小心翼翼地把他的幻想隐藏着,而不让其他人知道,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此而感到羞愧……即使他打算把幻想告诉我们,他也不能由此而使我们快乐。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幻想时,我们会感到厌恶,或至少无动于衷。但是,当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这种快乐可能来源于很多方面”。“
诗歌艺术的诀窍在于克服我们的厌恶感的技巧……。其一,作家通过转换使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日梦的特点不那么明显、突出:其二,他在表达其幻想时向我们提* 纯粹形式(即
美学的)乐趣,从而取悦于我们”[4]。(6)艺术家的幻想之作能使观众或听众释放快感,解脱心灵紧张状态。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目的就是“在于使我们深层的精神世界的更大快感得以释放”,他把这种快感称为“刺激的额外酬谢”或“前快乐”,并认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所提供给我们的一切美学的快乐都有这种前快乐的性质,一部富于想象的作品给予我们的真正乐趣产生于我们的心灵紧张的解脱”,只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归于作家能使我们毫无自责或自愧地欣赏我们自己的白日梦”[5]。在这里弗洛伊德涉及到了作家与观众或听众之间产生的心理共鸣。 (三)“伊谛普斯情结”是使文艺创作感动观众的万能钥匙,他指出,奥托·兰克“在其关于乱伦主题的巨著中,他能够表明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们多么经常地把伊谛普斯情结作为他们创作的主题,而且他还从全世界的不同文学作品中探索这种材料被转换、改造和加工的那种形式”[6]。弗洛伊德还分析了“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即索福克勒斯的《伊谛普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发现它们“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杀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这样他认为,伊谛普斯情结便成了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而这种情结中杀父娶母的愿望,便成了人们在艺术活动所要求得到满足的主要东西。 他也用伊谛普斯情结来解释观众受到感动的秘密。认为是由于观众与剧中人共同具有的伊谛普斯情结,才使得观众被剧情的内容所深深打动。弗洛伊德写道:“如果《伊谛普斯王》感动一位现代观众不亚于感动一位当时的希腊观众,那么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样:它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在于表现这一冲突的题材的特征。在我们内心一定有某种能引起震动的东西,与《伊谛普斯王》中的命运——那使人确信的力量,是一拍即合……他的命运打动了我们,只是由于它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命运,因为在我们诞生之前。神谕把同样的咒语加在了我们的头上。正如加在他的头上一样。”[7]这样艺术的创作不但使作家的潜意识深层的性的愿望得到满足,观众也从中得到了同样的满足,因此作家深深地感动了观众的心。 (四)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的两个主要特征。 1.强烈宣泄被压抑的愿望的冲动。 首先艺术家是从痛苦中磨炼出来的。弗洛伊德写道:“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8] 其次,艺术家对其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愿望体验极为丰富而又深刻。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和神经病患者是很相似的,“艺术家也具有一种内向的性格,他与一个神经病患者相差无几。他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所驱策前进的人”[9]。弗洛伊德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梵高、尼采、卡夫卡等艺术家。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癫痫”病人,当他沉浸于创作时,各种神经症症状都消失了。弗洛伊德由此认定:艺术家的创作是神经症的转机,艺术家的创作对其神经症有补偿与替代的作用,所以,神经症是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梵高、尼采、卡夫卡都有类似的情况[10]。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对潜意识和幻想必须倾注于自己丰富的感情。他写道:“作家正像做游戏的儿童一样,他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并认真对待之。这便是说,他倾注了丰富的感情。”[11]弗洛伊德在同歌德讨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时候,歌德自述其年轻时,爱上了少女夏洛蒂,但此时,他已和格斯特订婚,因此他痛不欲生。后来,他的好友叶沙雷因爱上了上司的太太而自杀,而叶沙雷死时所用的手枪是格斯特借给他的。歌德听后非常激动,他突然灵感闪,就涌现出了《少年维德之烦恼》的蓝图。弗洛伊德听了歌德叙述其构思过程后,就在《梦的解析》中,指出歌德等大作家是以潜意识活动来构思作品的,认为歌德心中早已积累的冲动——性的火焰或“爱的冲动”,终于“变形”表现为伟大的文艺作品。弗洛伊德还分析了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帕克尼的《魔鬼的颤音》,指出这是帕克尼做了一场恶梦后创作出来的,在梦中,帕克尼把灵魂卖给魔鬼后,抓起小堤琴,以高超的技巧,演奏了一首极为美妙的鸣奏曲。他醒后,立即写出他记的部分,题名为《魔鬼的颤音》.弗洛伊德说,“如果梦中继续进行着白天的心理活动,完成它,而且还带来了具有价值的新观念”。 最后,艺术家要有一种强烈的宣泄冲动的激情。弗洛伊德在谈到
戏剧时说:“戏剧的目的在于打开我们情感生活中快乐和享受的源泉,……揭开这样的源泉却是理性的活动所达不到的。……在这一方面,基本因素是通过发泄强烈的情感来摆脱一个人自己的情感的过程。”[12]他还说,在艺术活动中,“毫不犹豫地释放那些被压抑的冲动,纵情向往在宗教、
政治、社会和性事件中的自由,在各种辉煌场面中的每一方面发泄强烈的感情”[13]。 本来,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潜意识就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异常活跃的因素,它总是要寻找各种机会得以宣泄,就像弗洛伊德所说:“人的性本能是生命的原动力,在人类生活中是异常活跃,像地下奔腾的岩浆,无时无刻不在蒸腾、冲动、寻求着爆发。”[14]艺术家的激情就是这种潜意识宣泄动机的表现。 2.艺术家的艺术升华能力。弗洛伊德着重揭示了艺术人格的“升华”能力。艺术家“从现实转开,并把他的全部兴趣、全部本能冲动转移到他所希望的幻想生活的创造中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知道怎样苦心经营他的昼梦,使之失去那种刺人耳朵的个人音调,变得对客人来说也是可供欣赏的”[15]。作家们正是通过这种“升华”的作用,使他的作品失去个人的色彩,使不道德的根源不为人所识破,从而使社会可以接受:同时,又可以在幻想的观念中表现出作者要求得到满足的愿望,并引起与之相应的快乐(虽然是一种潜意识的快乐)。这样,由于经过作家的“升华”作用,作家和他的读者们就可以不受责备地享受这种潜意识中性的满足。 弗洛伊德还从文学史上的三部名著一一《伊谛普斯王》、《哈姆雷特》、《卡拉玛佐夫兄弟》的艺术技巧上来具体地分析作者是如何来升华“伊谛普斯情结”的。他认为,三部杰作所涉及的主题是同样的,但表现方法上是不同的。他们都经过了作家的升华作用,使这一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主题以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升华的手段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前进的。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升华能力是艺术家所特有的,它的“弱点是不能普遍地施用于人的,它只能为少数人所用,它以人的特殊的气质和天赋在实践中是远不够普遍的”[16]。正是由于这种升华能力,使艺术家可以在幻想中无限地享受自己的愿望的满足。而没有艺术修养的人们由于缺乏这种升华能力,在残酷的压抑作用之下。他们得自幻想的满足就非常之有限。而且,由于艺术家的工作,他还可以使自己的观众和读者们从自己作品的欣赏中享受这种幻想的满足,引起他们的快乐和感戴,艺术家由此也为社会的文化积累做出了贡献。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敲响西方文论的警钟——当前法国文坛上发生的一场激烈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