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山碑志文叙事艺术探析(1)(2)
2017-06-14 01:34
导读:“括田”: 主兵者言:“比岁征伐,多至败衂。凡以军事所给之地不足自瞻,至有不免饥寒者,所以无斗志。愿括民田之冒税者分给之,则战自倍矣。”
“括田”:
主兵者言:“比岁征伐,多至败衂。凡以军事所给之地不足自瞻,至有不免饥寒者,所以无斗志。愿括民田之冒税者分给之,则战自倍矣。”朝臣议已定,公独上章极谏其不可者五。大略以为:军旅之后,疮痍未复,百姓拊摩之不暇,何可重扰?一也;通检未久,田有定籍,括之必不能尽,适足以增猾吏之弊,长告讦之风,二也;浮费侈用,不可胜计,推之以养军,可敛不及民而足,无待于夺民之田,三也;兵士失于选择,强弱不别,而使之同田而共食,振厉者无以尽其力,而疲劣者得以容其奸,四也;夺民而与军,得军心而失天下心,其祸有不胜言者,五也。必不得已,乞以冒地之已括者,召民莳之,以所入赡军,则军有坐获之利,而民无被夺之怨矣。不从。
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还不够,元好问又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补足,历数了传主的其他事迹:任忻州费县主簿时用策略驾驭盗贼,去官之日,百姓为之立祠;任左司员外郎、郎中等职期间,因“敷奏详明、不为缘饰”,被金世宗誉为“纯直人”。第三者限知视角的运用增强了叙事的艺术张力,既丰富了叙述手法,同时也使人物的描写更加可信,弥补了人物形象单一、平板的不足。
更多的时候元好问会自己站出来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方式发表议论,这样就能够摆脱事物表象的局囿而发掘其实质性内涵,使读者对传主的认识更为全面、丰富、深刻。在品评张万公时说:
公资秉朴直,不自表襮。自少日便能以沉默自养,平居不妄言笑。事亲孝,待昆弟有礼,与人交,不苟合。
寥寥数笔,张万公的直朴、严谨、孝顺、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尽被写了出来。元好问还调动细节描写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品德修养:一是“太夫人喜家居,留官下者未尝久。每一书示至,公必望拜庭下,唏嘘流涕而后发,左右皆为感动”,绘其孝亲之心;二是“夫人前殁,章宗欲有所赐,再拜谢不敢当”,写其“贵博”之性;三是夫人殁,“洁居终身,两童子自随,侍婢不得至其前”,状其洁身自好;四是“闲居乡县,与父老游,敦布衣之好,初不以名位自居”,摹其尚俭。这些细节,不但能表现人物性格之本质特征,而且能表现元好问的审美理想。应该说,在他的心目中,贤臣良相当如张万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有吏畏民爱之绩,有贵博尚俭之风,同时孝、悌、忠、义、礼皆备。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遗山碑志文在借事写人时,不是简单平滞地再现人物一生的所有事情,为传主填写枯燥的履历表,而是从塑造人物、描摹形象,凸显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学识才干出发,在材料和事情的取舍上经过一番慎重的选择和考虑。明人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说:碑志文,“其书法,则惟书其学行大节;小善寸长,则皆弗录”[2]。在选材方面,元好问突破了碑志文传统的撰写法则,事情的轻重大小不因其造成的结果和影响来评判,完全是出于描绘人物的需要。只要是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无论大小,皆可录入。这样不但没有冲淡人物的个性特征,反而使传主形象更加突出。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乔 芳
论胡适的编辑实践与思想理路
金朝儒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