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封锁和游离——关于《呼兰河传》及其女性空间

2017-06-13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封锁和游离——关于《呼兰河传》及其女性空间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也是萧红
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也是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她的归宿。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的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安居同样强烈的渴望。
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距哈尔滨三十公里)和时间(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确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人事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它是萧红随身携带的"家",动荡中的"定":

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
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人
带着一瓮家乡的土
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的着的〖1〗

值得注意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很明显,通过一个小小的变异,萧红独自创造和拥有了这个名字;而"地图上仅列’呼兰’而无’河’字。"〖2〗
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的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一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侵吞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一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一种相似的寂寞(从字型看,寂寞与空间有关)。
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种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3〗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方,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其寂寞了"〖4〗,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的,空前活跃,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她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5〗。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一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一个小女人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6〗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看来,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只有细节,才是切身的、确凿的、真实可靠的,尽管并不一定是快乐的。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容了吸引/排斥,拥抱/抵制,清晰/模糊,凸现/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一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坚决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叶落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
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确实,"呼兰河"成了萧红永远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美国女诗人普拉斯也感觉到了:"要么觉得世界在抛弃她、拒斥她;要么觉得世界向她紧逼,强迫她进入一个预定角色",对这种截然对立、完全不能调和的空间,普拉斯是"以不共戴天的仇恨作出反应",结果是精神分裂,彻底崩溃,以自杀告终。萧红的反应没有这么激烈,她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后悔、摇摆不定,她的生命力也这样被慢慢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这种空间矛盾。
上一篇:文化研究的特征(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