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沟村与耿村爱情婚姻故事的文化精神研究((2)
2017-07-03 01:09
导读:3.人与精怪(仙)相恋的婚姻故事 此类故事在伍家沟村和耿村都较多。如伍家沟村的《画上仙女配书生》[1]163讲的是书生与画上仙女的姻缘;《狐狸精
3.人与精怪(仙)相恋的婚姻故事
此类故事在伍家沟村和耿村都较多。如伍家沟村的《画上仙女配书生》[1]163讲的是书生与画上仙女的姻缘;《狐狸精闹书馆》[1]223和《狐仙小姐三报恩》[1]227中都是狐狸精和人的恋爱。耿村的《白狐仙》④讲赶庙会的刘二标遇上美貌的白狐仙,与之结婚并得到狐仙的指点,而后发家;《桂花仙子》⑤讲成精的女性桂花树与善良的男性相爱并联手抗击蟒蛇精。此类故事也以精怪主动找人恋爱的为多数;也有少数故事是人主动找精怪或仙的,精怪、仙一方大多数是女性,而且具备法力可以帮助另一方;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伍家沟村的故事中男女青年的结果多为美好,耿村的故事中“精怪”尤其是“狐”的结局往往比较悲惨。
二、两村爱情婚姻故事的文化精神
婚恋故事的主体不管是人类还是虚幻的精怪、仙,都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情感的真实折射,是民众的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的某种反映,渗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着种种文化精神。
1.人与人婚恋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为爱抗争、反抗恶势力的勇敢精神
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结合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婚姻便不合法。这种忽视青年男女选择自由的包办婚姻带有强迫性质,父母往往只考虑门当户对,甚至拿儿女的婚事做钱财、利益的交易,古往今来不知造成了多少爱情悲剧。伍家沟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2]与耿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⑥、《蝴蝶不采马兰花》⑦都是借《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反映旧社会因父母的门第观念致使相爱的青年无法结合的残酷现实。伍家沟村的《双告状》[1]401讲述了两家员外结为亲家,后来家道中落的男青年到女方家求助,居然被未来的岳父买通衙门关进监狱,女青年义无反顾上京告状,路上先后遭遇打劫的强盗、开黑店的老板,经过几番曲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耿村的《并蒂莲》⑧讲两家父母指腹为婚,后男方家败,女方父亲为图富贵悔婚并将女儿送入宫中做宫女,最后二人私奔,走投无路之下双双投河自尽。这两则故事既揭露了家长见利忘义、拿儿女婚姻求富贵的卑劣行径,又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婚姻的忠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人与“鬼、精怪、仙”等的婚恋故事:借虚幻的角色表达下层民众(种地的穷苦农民、落魄的书生)对幸福的渴求、对美好姻缘的向往
两村的民间故事中,无论鬼还是精怪、仙等,都是虚幻的角色,故事通过虚构这种角色表达出下层民众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伍家沟村的《田螺精姑娘》[1]274讲述了勤劳、善良的单身汉给村民挖井的时候捡到一枚田螺拿回家养,田螺精化成美女帮助穷汉发家致富,而《王老二种瓜娶媳妇》[1]186里,种瓜养母的王老二因种出一个有法力的瓜而迫使龙王将女儿嫁给他;耿村的《蛤蟆变皇姑》⑨讲述的是赶考书生救了蛤蟆,蛤蟆变成美女并做了皇姑(皇帝的女儿),二人成亲。两村还有很多“鬼妻”的故事情节也十分相似:伍家沟村《娘十七,儿十八》的及其多篇异文都讲的是种地的农民遇上女鬼结婚生子或者妻子死后变成鬼妻回来生子,“鬼妻”在投胎转世时不愿喝“孟婆汤”(民间传说中,这样不会忘记前世),期间丈夫也是决不另娶,苦苦等候与妻子的重逢,18年后中了状元的儿子遇上只有17岁的母亲,夫妻重聚,母子相认;耿村的《鬼亲》③讲的则是女鬼帮助赶考的书生治好病然后投胎,二人18年后成亲。这类故事的产生,缘于下层民众对于幸福的可望不可求,以及鳏夫、丧偶者得不到性爱的满足,幻想从虚幻的女鬼形象得到心理的补偿[3]86。
3.行善得妻、知恩图报的价值观和男女平等以及夫妻间要相互忠诚、重义轻利的伦理观
行善得妻、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两村的故事中无论是人与人的婚恋还是与精怪、仙的婚恋都表达了一种女子要知恩图报而男子则会因行善得妻、得幸福的思想。伍家沟村的《王小打鱼》[1]182中打鱼的王小因放生了两条流泪的金鱼而娶上龙王的女儿,女子则是因感念王小放了哥哥而嫁给他并帮助他战胜恶霸、发家致富,上面讲到的《田螺精姑娘》[1]274也是因为穷汉帮乡民挖井才得到田螺精姑娘的帮助,获得幸福;耿村的《傻二愣子与狐仙》⑩讲的是从猎人手里救了狐仙及其父母的小伙娶上漂亮狐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