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迦陵词学析疑(1)

2017-07-05 01:1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迦陵词学析疑(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叶嘉莹先生在词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围绕着迦陵词学中
叶嘉莹先生在词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围绕着迦陵词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很多读者存在疑问,其焦点集中在词的美感特质以及中西文学批评之上。笔者拟针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说明和补充。   一、关于词的美感特质   问题之一:“双重性别”与“男子作闺音”   迦陵词学之中的“双重性别”是特指词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男性作家在显意识中以女性身份、女性口吻(如怨妇、弃妇等)进行写作,而在潜意识之中,他们自身的遇合之感或者君国之思,则往往不期然地流露出来,使得其词作具有一种双重性。至于产生“男子作闺音”的客观环境,则是因为中国古代女性作家很少,所以绝大部分女性题材作品,作者也都是男性。在叶先生看来,“男子作闺音”现象可以大别为三类:一类是有心的、明确的喻托,其对象为意象中的女性,如屈原笔下的美人以及曹植诗中的臣妾即是;一类是客观的摹写,如一些乐府诗、宫词之中的女性,其对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词中如欧阳炯《南乡子》(二八花钿)所描写者也大体属于此类。这些“物”化的女性形象,自然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而迦陵词学中所谓的“双重性别”则是第三种情况,最典型的表现如温庭筠词,词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也是客观的,而且作者本来也同样没有喻托之意,但是读者可以因之产生喻托之想。这第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则主要在于作者的写作心理以及女子身份之不同。就诗而言,在“诗言志”的传统认识之下,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其主体的显意识都是很明确的。而早期的词,由于只是写给歌妓演唱的歌词,作者以为并不能代表自己的志意,而且其对象并非良家女子,又使其创作少了一份顾忌。正是在这种貌似没有任何拘束的写作之中,作者的一些潜意识反而得到了真实的流露。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所以“男子作闺音”的范围更大,“双重性别”只是“男子作闺音”的一种特例。   此外关于“双重性别”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实际上有些女性作家如李清照,也有一些男性风格的词作,如其《渔家傲》(天接云涛)即是;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的性别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明清以后更涌现了大量闺秀词人,在她们的作品中,也颇有“女子作壮语”的现象,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之类。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也是一种“双重性别”,其实又不然,至少它与迦陵词学之中的“双重性别”不同。李清照的一些词固然有男性化的特色,但她的创作显然有一种有心与男性争胜的动机;而秋瑾词更是女性在男权社会压迫之下产生的反抗意识的爆发,是有心的性别角色的转换,而其感情喷薄而出一发无收,当然也没有什么无心产生的深隐幽微之意。   问题之二:“双重语境”与“知人论世”   迦陵词学中所谓词的“双重语境”,是指作者在无心之中使其作品产生了所谓“小语境”和“大语境”的两种效果。“语境”即语言的情境,就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说的这句话。以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为例,从“小语境”来看,冯延巳所写的不过是个人伤春之情;而从“大语境”来看,其时南唐国势已在风雨飘摇之际,作为与李家王朝关系极为密切的重臣,冯延巳在潜意识之中亦不免时刻担忧。其词“双重语境”之形成,就是因为冯延巳在写个人伤春之情的时候,尽管显意识之中并没有寄托忠君爱国之念,然而其词却令人读之生此想,所以饶宗颐先生才会认为其中可见“开济老臣怀抱”。那么这种“小语境”与“大语境”是不是就是传统所谓的“知人论世”呢?也不尽然。如果与李商隐诗作一个对比,即可见其差别所在。李商隐颇具特色的《无题》诗,尽管传统上看来也认为是别有寄托之作,但在叶先生看来并不具备这种“双重语境”的效果。因为李诗固然也可称为要眇幽微、颇具词的某些审美特征,但是这仅仅是就语言风格而论。事实上李商隐的无题诗,不管是因为涉及政治而不敢明言,还是因为涉及隐私而不便明言,总之作者在创作之时完全知道自己所为何事。换句话说,这种深隐幽微是他有意制造的。至于读者也可以从中别有体悟,那还不能算是“双重语境”,而只是其诗的一种“文本潜能”。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西厢记》剧本的继承和出新(下)
上一篇:论培养世界公民的文化包容与自信品格(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