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苏督抚对地方的教化(1)(3)
2017-08-05 01:10
导读:州县官能否力行乡约,关系到地方风俗的淳朴与否、治安的好坏,这全赖督抚的倡举和督率。所以,江苏巡抚汤斌一上任,就发布“举行乡约以善风俗告谕
州县官能否力行乡约,关系到地方风俗的淳朴与否、治安的好坏,这全赖督抚的倡举和督率。所以,江苏巡抚汤斌一上任,就发布“举行乡约以善风俗告谕”,要求州县官吏举行乡约,“定期每月朔望,会集士民于公所,其乡镇等处各择一空阔祠宇,选年高有德为乡人所重者,敬谨讲说,务要明白痛切,使人感动。”两江总督于成龙上任后,也发布“弭盗安民条约”,其中即有“讲乡约”一条,要求州县官吏“务于每月朔望,躬诣明伦堂,督率教官,齐集诸生及父老子弟人等,将上谕一十六条内,教孝劝忠、和邻睦族、勤学务本、守法奉公等事宜,逐条详绎宣扬,婉转劝导,切实奉行”。安徽省太平府繁昌县知县梁延年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对康熙的“上谕十六条”逐条进行简单释义,并附以历代的史实作例解,配上图画,辑为《圣谕像解》一书,竭力宣讲,使合邑妇孺皆知。两江总督遂将其事迹奏报皇帝,受到康熙帝的嘉奖。因而,州县官吏如对乡约“劝率有方,风淳俗美,阖境全无邪僻匪类者”,该管督抚察实后,即可得到举荐;反之,如地方官不实力奉行,督抚则可以据实参处。直至清末,清廷仍要求“各直省督抚、学政,督饬地方暨教职各官,随时宣讲”。
“讲读上谕之后,兼行纠劝之法。”也就是说,乡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旌善惩恶,这也是统治者讲求乡约的最终目的。每逢宣讲上谕之后,由约讲会同里长、里老、乡耆、绅衿以及听讲的乡民共同举善纠恶,凡有淳良孝友、和睦乡里、力田崇俭、乐善好施、急公息讼等善举,皆由约讲记载在红面页的劝善簿里,“或给匾额,或当众称许,或量赏银米,或给帖免差,或详请优奖,以示风励”;凡有忤逆不孝、赌博行窃、欺凌斗殴、邪教惑民等恶举,也由约讲记载在黑面页的纠恶簿里,“即传来严切警戒”,使观者知警。如作恶多端者,则须开其劣迹,投报州县,并拘捕示众,书其所为榜于其门,待其悔过自新,方可去之。
大学排名 通过地方讲约,兼行旌善纠恶之法,“使民闻圣主之言,感道德之教而咸化于善;使民知朝廷之意、明善恶之辨,而总归于仁。”也就是要使封建统治者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要求为全国民众所接受,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达到正人心,厚风俗,家家衣食丰足,地方秩序安定的目的。总之,“乡约行,则一乡之善恶无所逃,盗息民安,风移俗易。”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龚小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十堰移民及其影响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