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文》与散文流向——散文创作的文化语境及(2)

2017-08-05 01:15
导读:《美文》对散文现状的不满足激发出一种超越意识,注意发掘那些被主流意识所遮蔽的、潜在的新因素,拒绝束缚以拥抱自由,拒绝陈词滥调以拥抱由衷的

《美文》对散文现状的不满足激发出一种超越意识,注意发掘那些被主流意识所遮蔽的、潜在的新因素,拒绝束缚以拥抱自由,拒绝陈词滥调以拥抱由衷的心声。在这样的设想中,作家与现实、文体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寻找又相互对峙的紧张状态,内在的超越冲动使作家强烈地拒绝现成的散文体式与传统内涵,自由抒发的愿望使作家渴望一种仅仅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这种与心灵相对应的形式的寻找,使作家潜在地表现出反叛现成文体的倾向。这种鲜明的文体创新意识,也恰恰是在传统规范束缚下的个体所爆发出来的反文体、非文体意识,希望找到一种没有形式的形式,摸索到自我的、心灵的密码,而不是为自我和心灵寻找新的形式枷锁。就杨振宁的《邓稼先》而言,“如果从概念出发,这篇作品或许不被看作是典型的散文,杨先生也未必是有意来写美文的”,但编辑却感觉到“这是一篇感情纵横驰骋、发自内心的写作。杨先生以他的思想,他的情怀,他的器识和睿智,合力成为一股浩然之气”。(注: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1995年第2期。) 这篇“非散文”中激荡着关注民族命运与痛失挚友的大情怀,文字却简洁、细腻而传神,这种不为舞文弄墨只为抒写心声的作品,不仅具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价值,还有一种随心所欲的、不受文体规范束缚的文体价值,在没有形式意识的情况下自然地构造出一种贴近心灵的、松散的形式。也正如贾平凹写“商州初录”的感受:“在这之前,散文是不这么写的,我当时也觉得我在写着‘四不像’的文章,我尽量不是嚣张,求朴求素,删繁就简,没想倒标新立异了。”(注:贾平凹《雪窗答问——与海外女士一夕谈》,《美文》1994年第5期。) 而那些萎靡的散文与现实、文体之间没有任何审美距离,宣扬着一种随波逐流的价值观,它们与生活、文体之间的关系是松弛的,松弛到麻木的状态。这样的文字是僵硬的、冰冷的、静态的,它们像不断膨胀的肥皂泡一样,没有任何重量,在美丽的辞藻下面空无一物,写作者随意地、无休止地倾诉着,直到让空洞的话语把自己掏空成一个空心人。这样的散文沦落到一种“轻,浅,一种雕虫小技”的境地。(注:贾平凹《〈美文〉发刊辞》,《美文》创刊号。)     二、“把枝末细节做大” 对于文体内部的多样性、差异性、可能性的尊重与探索,使《美文》的“大散文”理念没有陷入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尴尬,更没有以大压小、强求一律的霸道。比如创刊号上发表的《我与董小宛》一文,编辑们在审稿时就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有的说这是“浮艳”之作,有的说“作者艺术感觉很好,但品位不高”,也有的说作品具有明显缺陷,但具备了“那种不可或缺的‘自在’意识”,编辑们最终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审美个性”。(注:宋丛敏《〈美文〉创刊日记》,《美文》2000年第12期。) 对这篇不无脂粉气的作品的选择,体现了编辑的包容性。正如宋丛敏所言:“我们倡导大散文,绝无登高一呼群山应的奢望,更何况散文姓‘散’,谁也无力也没有必要把它们聚集到某一点上,只能大小由之,各行其是。但我们相信,在这样一个充满复杂历史积愫和改革欲望的年代,散文绝不会长久处于‘甜劲虽“潲”,但还返酸’的不变状态。”(注:宋丛敏《读稿人语》,《美文》1995年第2期。)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历史转向到科学实践理论
美国实施的《爱国者法案》和《外国情报监视法》对该国图
上一篇:反思与重构:从“五四”到“五四学”(1) 下一篇: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