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传统观的演变(1)(3)
2017-08-06 02:37
导读:孟子的统一意识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出来,我们举出最重要的一维,即他关于三代王者的大叙事。这一叙事在孟子书中随处可见,兹举两例: “孟子曰:以
孟子的统一意识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出来,我们举出最重要的一维,即他关于三代王者的大叙事。这一叙事在孟子书中随处可见,兹举两例:
“孟子曰:以力假人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日奚为后我。民望之,如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尽管各诸侯国是互不相属各自独立的,但在传统上各主要诸侯国是从属于周天子的属国,尽管周天子式微。名义上各诸侯国仍是属国。在人们心中各诸侯国本为一体,因而重归统一便是顺理成章的,各国也都谋求一统天下。孟子的独特性在于对统一天下的途径作了经典的阐述,而同时也是对统一天下的合理性的论证。孟子多次提到“天吏”,认为只有天吏才可以伐人国取人地一统天下,反之则不可以,如齐之取燕即适得其反,遭到诸侯国的围攻。孟子对三代得天下的叙述同时也是对作为治国之道的仁政的论证,这个道即是仁义之道,即是孔子之道,即是得天下治天下之道,这是确立道的权威性的极其重要的步骤之一。
不仅是孟子,战国时代各思想家都在寻求统一天下的途径,也许道家除外。统一天下的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统一的理论基础,孟子通过仁政提供了这样一个基础,其它各派也同样提出了各自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认为统一天下必须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其极端的例子是《墨子·尚同》所提出的观念。它以为天下之所以相争不休,是因为人们是非观的纷乱不一,所谓“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所以“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士,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通过百官实现天下一同于义的目的,要求全天下人都做到长上所是,人皆是之,长上所非,人皆非之。后期墨家提出的观点竟然是一种完全以权威为基础实现社会认同的理论,这与墨子本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但它的确是符合战国末期社会希望统一的大趋势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洪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王先谦骈文文论探析
论屈赋悲剧色彩的历史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