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评比我国的学刊 .(1)(2)
2017-08-07 01:11
导读:还有一种现象,更能说明这一点:就是同一所大学主办的文、理两种学报,它们的获奖情况一般取决于该校文、理比重和力量的对比,以理为主的学校,它
还有一种现象,更能说明这一点:就是同一所大学主办的文、理两种学报,它们的获奖情况一般取决于该校文、理比重和力量的对比,以理为主的学校,它的自然科学版学报获奖情况就远超过其社会科学版,相反,以文为主的学校的社会科学版学报获奖情况就远超过其自然科学版。就是说编辑部人员的力量高低不能决定和左右其学校文理比重,不能决定其学报的优劣。加之我国大学学报国家给的定性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期刊”,它不适宜过多发表校外成果,这就决定了学校层次决定学刊层次、专业层次决定相关学刊层次局面的存在。加之,人们往往习惯地把得意之作投到更高级的科研(教学)单位主办的学刊上去,使这些学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所以,目前的“优秀学刊”和非“优秀学刊”往往并非是由办刊人主观因素造成的。我国学刊的评比,其实是在评所登载的论文水平,是在评比主办单位的学术水平,这与评刊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我国的新闻出版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我国新闻出版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执行情况的,而我国的期刊评比又主要由它们来执行,如果不是主要去考察各学刊的编辑水平,而主要去考察他们的学术水平,难免导致本末倒置。应该说,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是由教育部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去评比的,科学文化水平是由科技部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代表国家去评比的。所以客观地讲,这些学刊获得的种种荣誉,更主要的是基于其依附单位的高水平,依靠其所载内容(论文)的高水平,而并非靠编辑部成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高水平)取得的。它们依附的单位是科学研究方面的“国家队”,其学刊理所当然的就是学刊界的“国家队”。对此,南翔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刊物分三六九等,并非见诸言之凿凿的红头文件,而是一种依门楣而定的习惯,门当‘等’对的,主要不是质量,而是出身。”[3]我们认为,这个“依”就是依靠,这个“门楣”就是那些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单位,这里的“质量”应该指由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所创造出来那种品位,而这里的种种荣誉往往是靠其主办单位的高水平,而非办刊人的主观努力和高水平得来的。如何通过国家对学刊的评比来真正调动编辑者们的积极性就成了问题的焦点。难怪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大刊好编,小刊难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客观反照。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出版
生态学初探.
部分体育报纸衰落的
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