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评比我国的学刊 .(1)
2017-08-07 01:1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如何科学评比我国的学刊 .(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我国学刊的国家评比工作已经进行了多次,似乎已
【内容提要】我国学刊的国家评比工作已经进行了多次,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学术期刊的“国家队”总是这些桂冠的当然得主。须知,在学刊水平方面,我国与世界比,差距还很大,远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平,相反,我国世界级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论文却不少,因为发达国家一流学刊不断加大在我国约稿的力度。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国内有一流论文却没有一流学刊。国家级学术机构(包括主要科研院所和主要高等学校)主办的学刊代表“国家队”,无疑,它们应该肩负冲刺世界一流学刊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它们的“桂冠”是靠自然优势得来的,还是靠办刊人主观努力得来的?其主编及其编辑的知识结构在多大程度上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它们应该不应该得到这些荣誉?对“国家队”之外的学刊如何考察?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科学、公平的评比体系?这一系列关键问题至今却还没有人去系统考察。因此,我们认为传播出版界应该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力度,我国学刊的评比必须改弦更张,进行科学、合理地评比。 【摘 要 题】期刊工作 【关 键 词】学刊/知识结构/编辑学/社会科学学/科学学/国家期刊奖 【正 文】
一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刊”)的质量无疑与其主编、编辑的素质、编辑(更主要的是主编)的知识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学刊评化的一个侧重点应该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编、编辑)的知识结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方面所决定的学刊的优劣情况等。我们曾经研究过“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最佳知识结构”这一课题,研究结果认为,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首先应该是学术期刊出版方面的专家,其最佳知识结构“既要具有合适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包含这样四层含义:1.一定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实现“学者化”;2.一定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学”知识储存;3.一定要有比较高的“编辑学”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修养;4.一定要有“领导科学”方面的素质修养。[1]推而广之,综合性社科学刊编辑素质、知识结构也大致如此。相应地,综合性自然科学学刊主编(编辑)应当具有的是“科学学”的修养;而对于专业学术期刊(非综合性学刊)主编来说,除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识结构完全适合于他们。只有有了学刊主编、编辑的最佳知识结构,才能有真正优秀的学刊。 二 毋庸讳言,在我国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有的学刊主编不去研究“社会科学学”(或者是“科学学”),或者不懂“编辑学”,就是说在这两个方面不具备最佳的知识储备,但是,其主编的学刊照样获得“国家期刊奖”、“双高期刊”、“核心期刊”或者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期刊,等等。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这些主编不自觉删顷应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和“编辑学”内在规律的要求。但是,唯物主义地讲,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我们认为,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是由其所处优越的学术环境、依靠高水平的自然来稿而导致的。二是因为这类学刊编辑部的优秀自然投稿稿件俯拾即是,在这方面,与其他学刊相比,处在一种“不平等”的竞争状态。诚如著名学者、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先生2002年在其主编的学报获得“双高”期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一名这两项大奖后,接受采访之际所坦言的:“北大学报能有今天的成绩,首先因为她背后有北大,有北大深厚的学术资源,有北大校领导和北大学者们的全力支持,还有编辑部同仁的齐心协力。”[2]这是实事求是的。回顾历次评比,经常是这样的状况:“国家期刊奖”等奖励获得者大多是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或者是国家的主要高等学校主办的学刊(在此,我们绝对没有否认在这些编辑部里,在编辑学、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等方面的研究上,不乏高水平者)。[3]而稍低一级的奖励,往往是那些由一般综合性大学和各省级社会科学院(科学院)等主办的学刊,依此类推,几乎“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