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崔致远诗作看朝鲜汉诗诗风(1)(2)
2017-08-07 06:53
导读:香輕梅雨歇,影帶麥風歌。 車馬誰風赏,蜂堞徒相窺。 自慚生地賤,堪恨人棄遗。 诗人把自己比作“车马”不“风赏”、只有“蜂蝶…‘相窥”的蜀葵花
香輕梅雨歇,影帶麥風歌。
車馬誰風赏,蜂堞徒相窺。
自慚生地賤,堪恨人棄遗。
诗人把自己比作“车马”不“风赏”、只有“蜂蝶…‘相窥”的蜀葵花,自嘲为“自惭生地贱”,描述了自己不得志的愤闷遭遇。关于崔致远的讽喻水平,《小华诗评》作了如下评价:“詩可以達事情通諷喻也。”
(2)咏史
罗隐“长于咏史”,他的诗以咏史、讽刺为主。如《咏史》:
蠹簡遗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
徐陵筆砚珊瑚架,趙勝賓朋玳瑁簪。
未必片言资國計,只應邪說動人心。
九原郝此何由起,虛误西蕃八尺金。
崔致远咏史诗中较有代表意义的是《熊津公山城诗》:
襟帶江山似畫城,可憐今日静消兵。
陰風忽倦驚濤起,猶想當時戰鼓聲。
诗人望着经历一场战争的旧址,为那场战乱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而担忧。崔致远的这类咏史诗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留唐学习,尤其是与罗隐的交流,使崔致远诗突出了讽喻与咏史的特点。崔致远被罗隐现实主义的风格所浸染,打破了晚唐的形式主义框框,在诗篇上增添了现实主义色彩。
2.感伤主义诗风
晚唐诗坛在国家即将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感伤主义诗风。李日刚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中提到:
此為一黑暗擾攘之叔季,一切學術文化已成衰落現象。詩壇主潮,全為唯美主義所支配,即由人生文學改為藝術文學,不重實質而尚工巧,外表無非綺羅香澤、内容不外月意雲情。大率氣格卑靡,頗多亡國哀思之音。
晚唐诗带有“唯美主義”、“不重實質而尚工巧”、“頗多亡國哀思之音”等特点。晚唐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给诗坛铺盖了一层浓厚的悲伤气息。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感伤情怀在罗隐的诗句里很明显。罗隐有才华,却受到了一些人的轻视。正如《五代史补》记载:“羅隱在科場,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故六舉不第。”他的“恃才傲物”和对世态的大胆的讽刺受到“公卿”的轻视,甚至导致他“六举不第”。罗隐虽继承中唐诗风,但身处其中也只能以诗歌来表达悲伤情怀。因此,怀才不過的感伤情怀也成了他的诗风之一。如《焚书坑》:
千載遗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谓詩書活得人。
崔致远留唐时间正是晚唐时期,受晚唐诗风的影响,他的诗感时伤事的个人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不管是晚唐还是新罗末期都处于国家逐渐衰落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崔致远的文学观与罗隐的感伤、怀才不遇极相似。如崔致远的五言绝句《秋夜雨中》:
秋風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燈前萬里心。
多用“秋”、“苦”、“少”、“雨”、“心”等带有低落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感伤情怀。
又如《行次山阳续蒙太尉寄赐衣段令充归观续寿信物谨以诗谢》:
自古雖誇晝逍校長卿翁予占虚名。
既傳國信兼家信,不獨家榮亦國榮。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金艳花
海外华人文学与“承认的政治”
寂寞灵魂的三幅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