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本科毕业论文: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究(1)

2017-08-07 06:5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究(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2   二、《唐人万首绝句选》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2   二、《唐人万首绝句选》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2   三、《唐人万首绝句选》的成书过程. 4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的选篇. 5   (一)五言绝句. 6   (二)七言绝句. 8   五、结论.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0   谢辞. 11   《唐人万首绝句选》研究      摘要:古人论诗特别注意温柔敦厚的教化作用,而比较忽视其美学意义。王士禛标举神韵,从而揭示出诗歌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启发了人们对诗美的体悟和追求。但其神韵说主要不是在理论上,而是通过选本这一特殊的形式阐发的。从《神韵集》到《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士禛一生都在用唐诗选本挖掘,展示中国诗歌的美学意蕴。本文着重从《唐人万首绝句选》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成书过程,选篇等方面的情况来简单了解王士禛的诗学主张。   关键词:王士禛 ;神韵说 ;唐绝句 ;选本   < Tang Dynasty's Ten Thousand Quatrains Anthology > Research   ZHANG Shipei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stitute,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er Major, HWB 2005, Class8, No. 051110402)   Abstract: In ancient times when people talks about poem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gentle education, but they are easy to overlook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se poems. Wang Shi zhen insisted theory of verve, for revealing the poetry beyond the aesthetic realm of utilitarian and inspired by the beauty of poetry and 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 Wang primarily express his point of view through poetry. From< Verve Poetry >to ,Wang display the charm of Chinese poetry in the form of poetry anthology. This article is to understand Wang's theory, mainly arising from 's history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structure works.   Key words: Wang Shi zhen ; verve ; Tang quatrains; poetry   张世沛(1985.03——)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引言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境地。至唐朝一代,诗人如云,佳作如林,仅《全唐诗》所收录的就有诗人2300多位,诗歌近5000首。这些诗或着咏祖国山水之壮丽,或发个人怀古之幽思,或写百姓生活之困苦,或斥责统治阶级之残暴……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在形式上,则上承风骚,下启词曲,各种体裁无不齐备,颇受人们喜爱。它不仅在当时风靡一代,而且流传千年,至今仍深入人心。它的篇章早已流布于世界,而且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曾出现了运用它的体制而写作的诗人。唐诗,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更是中国人民艺术观念,审美趣味的渊源巨流。研究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就不能不注意唐代诗歌。但是,由于唐代诗歌的数量太大,精粗混杂,一般人不可能对每首诗都有兴趣。因此历代以来,人们便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做了选择,辑成各种选本。唐诗的选本有百种之多。宋人洪迈所辑《万首唐人绝句》就是其中之一。绝句诗唐诗中的珍品,它的五言,或七言,短小精悍,是状物言志最适宜的诗体,也最受人们青睐。   洪迈(公元1123-1202)在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1189)年间辑集唐人绝句。原本只有五千四百首,进呈孝宗披览。孝宗嘉奖他的劳绩,但嫌它还不齐备,要他补辑。洪迈再度广为搜集整理,备足了万首之数,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再进呈内府。由于这部书的特点是务求其完备(虽然也有少数漏收者),在数量上努力追求凑满万首,也就必然出现了良莠杂陈,泥沙俱下的情况,然而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资料库。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还要在此基础上精选佳作,编辑一部简要的携带方便的读本。清代杰出诗人王士禛不负众望,对《万首唐人绝句》一书精简选择,并修改其舛误之处,成《唐人万首绝句选》一书。该书共收录唐代264位诗人的895首绝句,并按五言,七言分录,实乃精华中之精华。   二、《唐人万首绝句选》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诗文选本,自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以来,纷纷出现,可谓汗牛充栋。仅唐诗的选本,知名的也在数十百种,所以对于选本也要进行再次的选择。大凡选本,有两类,一是专家选本,一是坊间选本,也各有其优缺点。坊间选本着重于销售,编选者的修养和鉴赏水平不高,但能适合大众的口味。专家的选本,其学识修养虽高,不会选水平线下的作品,但是往往单纯从他们所属的文学流派的趋向出发,常常流于主观片面,不符合流派标准者,或与其所倡导的文风相异者就要排斥。最突出的例子是清初钱谦益所选的明代诗歌《列朝诗集》,他对前后“七子”和公安、竟陵诗派非常不满,而且心胸狭窄,难于以持平的态度对待,不给以相当的地位,是不能正确地反映明代诗歌的成就与特色的。因此,这部选集也只能作为研究钱谦益本人文学观的资料,而不适于一般读者欣赏一代诗歌的要求。在唐诗的选本中也有如此的情况,例如宋代王安石选的《唐百家诗选》,不是王安石所喜欢的,即使是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这些大家也不选录,与绝大多数人们的嗜好相违背。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古今诗删》(人们将所选唐诗部分单行,题为《唐诗选》),因为主张师法盛唐,专选盛唐作品,中晚唐以后的诗歌若不具“高华伟丽”的盛唐风格者,也不能入选。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的观点纠正了李攀龙的选本的偏颇,另选《诗归》一书,但却又矫枉过正,专选具有幽奇涩冷风味的作品。清代沈德潜又一反钟惺,谭元春的观点,继承了李攀龙的观点,而纠正其过于狭窄的偏差,他的《唐诗别裁》以大家为宗,兼及各派。着重选了些格调典雅,又有利于封建诗教的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歌。李、钟、沈的这三部诗选,都曾风行于世,尤以李攀龙的《唐诗选》,历明清两代畅行四百多年,成为学塾通行读本。然而这三种选本却因为都有其派别的偏见,忽视了一些兴味别具的佳作。倒不如一位普通的诗歌爱好者蘅塘退士(孙洙)选的《唐诗三百首》,虽选者的见识不高,但派别性较少,反而为广大读者多接受,一直流行于今而不衰。[1] (p76)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阳山人,清代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人,仕至刑部尚书,后谥“文简”,著有《带经堂集》及《清诗话》等。王士禛是清代鼎盛时期的诗坛领袖,“神韵”派的宗主。[2] (p268)他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又具有深厚的文化教养,对于诗歌,标举“神韵”为创作和鉴赏的主旨,这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四库全书总目》云:“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士禛)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禛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精华录》提要)可见王士禛提倡神韵说,是纠正其所处的清代及其前代诗歌流派之偏。前、后“七子”是为纠正明初“台阁体”的平庸靡弱,提出师法汉唐的。袁宏道兄弟的公安派是为纠正“七子”末流的偏于形式模拟,提出诗人首先表现自己性情之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竟陵派是针对“七子”末流的专学盛唐流于陈词滥调和公安派的只图率真不顾形式特点而流于轻率俚鄙的偏颇,追求所谓“奇趣别理”,“幽情单绪”而独辟蹊径的。清初诗坛是为纠正竟陵末流的偏狭生涩转而学习宋元诗风的。虽然,自“七子”以来各流派对诗歌发展提高所下的力气虽大,但成就不高,主要原因是只重视诗体形式的改善,忽视了诗歌本质的探求。其间公安派虽然看出形式主义的危害,倡导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接触到作者个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忘记了只发挥作者本人的个性,忽视诗歌的美学价值,会使作品失落于文艺王国之外,只是押韵之文而不成为其诗了。王士禛总结了前人失误之后,标举“神韵”二字,企图既纠正形式主义的绘貌遗“神”之失,又补充了只重个性之真而忽略诗美之“韵”的偏枯。从这个意义上看来,王士禛的神韵说是批判形式主义的,以作者之“神”(个性)和诗体之“韵”(诗歌的美学特征)的有机结合来引导诗歌创作正常的发展。[2] (p268-269)   神韵一词,原是古代画论中的术语,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明代以后人们以套用于诗歌评论中,自王士禛多方强调和标举之后,才为世人瞩目。这里应当指出,我国古代文论,与西欧相较常忽略体系的建构,更不能与现代相比,没有形成一套精确的概念、范畴可做为专门术语来使用,各家学说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王士禛基本上是位诗人,创作之余来谈论他对诗歌的体会,兴到神会的即兴评论多,条分缕析的思辩功夫少,他拈出“神韵”一词,当然不会如身居现代的我们,意识到这是以作者个性与诗歌特色的有机结合的观点,来反对形式主义的。他只是以自己的创作体验和本人的审美禀赋,感受到这一问题,从古人的众多词汇中选取了这一词汇的。这必然给他的“神韵说”带来相当的模糊性,甚而使人们见仁见智有不同的体会,但并不妨害它在当时起到了反对形式主义的有益作用。   我国古代文论,自汉代以来是以荀派儒家的观点为主导的,《乐记》和《毛诗大序》均指出诗歌的教化作用,进而强调至关系到国运兴衰,世风正变的程度。其后扬雄,王充,刘勰,韩愈及朱熹以降,都是沿此思路而发展的。指出文学(诗歌)的政教作用,是必要的,但由此而忽略了诗歌的特点和作家本人的个性,就“过犹不及”,走入歧途。况且儒家所界定的作用,只是文学作用的一个方面,而又规定内容必须服从这一作用,这就使之凝滞而单一化,一成不变,驱使作者与读者只能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内容的固定又导致形式技巧的程式化,从而使表现手法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独创性。诗人们无论如何努力,也很难突破这一怪圈。但是诗歌除了教化作用之外,还有其他作用,诗歌本身具有其美学的价值;诗人也还有自己的个性及其具体的审美情趣。这是儒家理论不能完全禁锢住的,往往被诗人创作实践所突破。就是服膺儒家观点的如杜甫、韩愈等人,在创作实践中也有新的开拓,即使他们并未意识到。然而也的确有人是意识到的,如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钟嵘的《诗品》提出了“滋味”的价值,司空图的“味在酸咸外”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说,严羽的“诗有别才”,“不涉理路”“不落言诠”,归于“妙悟”的论点等等。这些人的见解在古代儒家诗论传统的主流之中,隐隐形成一条副线而一脉相承,而对主流来说,与其说是对立,不如说是起到一种补充或相反的宣泄作用。这条副线,在诗歌长河中若隐若现,直到王士禛这位美学触角极为敏锐的诗人,才把历史上这几个人物的观点贯串一起,以支持自己的神韵说。虽然从现在的标准来衡量,王士禛建构的还不够完整、严密和条分缕析,但总算捉摸住并向人们展示了这条复线,并促使当时的诗歌创作推进了一大步。这在那时的历史阶段中是难能可贵的。《四库全书总目》云:“诗自太仓,历下雄浑,博丽为主,其失也肤;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为宗,其失也诡。学者两途并穷,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滞而不灵,有而好尽,语录,史论皆可成篇,于是世祯等重申严羽之说,独主神韵以矫之,盖亦救弊补偏,各明一义”。[3] (p1730)《唐人万首绝句选》就是在清代唐宗宋的史学大背景下,因救弊补偏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王士禛在总结学唐和学宋的教训后,对唐诗精神新认识的体现。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世沛 汉语言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一篇:谈谈克服综合消息总结式写作(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