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时代走向凡人时代(1)(2)
2017-08-09 01:52
导读:由以上所述可知,从一开始,“人”和“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所谓人文的两个基本因素。因此,要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亦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
由以上所述可知,从一开始,“人”和“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所谓人文的两个基本因素。因此,要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亦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理想人格这两个方面着眼。
照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至少具有下列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基于家族本位的伦理道德中心主义;其二,是与第一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传统主义,孔子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和述而不作云云,便鲜明地体现了这种传统主义;其三,是伦理关系的
政治化和政治关系的伦理化,这一点最集中地凝聚于《大学》所谓修、齐、治、平的“三纲领、八条目”之中。与此相应,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也集中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对圣贤理想人格的追求,承传民族文化和肩负天下兴亡的神圣使命感。
中国古代特有的所谓人文的历史观,是这种传统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已故著名的文化史家丁山先生,依据韩非子的有关论述,将这种人文的历史观,称作“(圣人)订礼制器的历史观”。
陈寅恪对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意义正在于:在他的身上,相当鲜明、且比较完整地凝聚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因为第一,按照中国传统的标准,陈寅恪无疑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展现了一种近于“圣贤”的理想人格;第二,陈寅恪以其一贯视民族文化为生命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不计成败利钝的呵护,不仅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价值参照,而且为之具体地展示了一种近于“高贵”,即不失尊严和斯文的生存方式。或者说,由于在陈氏身上相当难得地保持和凝聚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因而便使得在原先那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中始终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人文精神”,借助陈寅恪的感性形象而一下子便在回归传统的意义上具体化、鲜明化了:原来所谓传统的人文精神,就是像陈寅恪那样,以其圣贤或近于圣贤的人格,一以贯之地为关乎天下兴亡的民族文化而活而乐而忧,甚至像陈氏所推崇的王国维那样,为民族文化而死!在这种意义上,“陈寅恪热”反映了国内知识界一种向本国传统人文精神回归,亦即向文化传统寻根,以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趋向。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
清季日本文明史作品的译介及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