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要素初探程力学毕业论文(3)

2013-04-30 18:25
导读:3.水景与照明 人类有着本能利用水,观赏水,亲近水的需求,借水抒情,以水传情,大概说的就是这道理。水能降低噪音,减少空气中的尘埃,调节空气的

  3.水景与照明

  人类有着本能利用水,观赏水,亲近水的需求,借水抒情,以水传情,大概说的就是这道理。水能降低噪音,减少空气中的尘埃,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对人的身心大有裨益。水可动可静,可无声可喧闹,平静的水使环境产生宁静感,流动的水则充满生机【7】。

  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跌水、瀑布等形式,尤以喷泉多见。在国外许多广场因其独具特色的喷泉而名声远扬。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先进,制造喷泉变得很容易,而且喷泉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增多,气势也在增大,声光电控制,耗资颇大。在实际水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地理气候条件,在水空间创造中要与周围环境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人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尽可能营造一些安全近水空间,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营造出适合不同人群近水活动,包括看水、戏水、听水、闻水等场所和空间。

  同样,从人的需求出发,照明也是广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广场的主空间,宜采用高压钠灯,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在雕塑、绿化、喷泉处突出灯光产生的影响,宜多通过反射、散射或漫射,使色彩多样化,并使之交替,混合产生理想的退晕效果:同时,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季节的变换,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广场带有温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带有清凉感。

  六 讨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份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这就是广场的魅力所在。由此,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大大小小广场在各地城市纷纷落成。然而,由于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广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广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广场设计融合了建筑、美学植物学、生态学、规划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应注意各门学科的综合运用,突出植物学、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城市广场设计无定式,应以绿色植物为造景的基础,减少硬质铺装。让绿色植物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在园林小品的设计和装饰中。提倡广场保留原有大树,以期形成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总之,提倡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把南京的城市广场建设成绿色生态广场。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广场尺度过大。导致了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这样既损伤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缺乏个性,千人一面,一哄而上。一些广场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一些广场是因旧城改建的太彻底了,旧的全部推倒重建,因而割断了历史,割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失去原有的凝聚力变得冷漠,没有人情味。一位新加坡建设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破坏,就是城市特色的消失,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来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将我们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文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广场“品牌”,如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

  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相对忽视了城市广场的综合利用问题,如抗震防灾避难问题,生态效益问题,残疾人使用问题等【8】。日本因自身环境的原因,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

  概括地说,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主要在于设计的美学方面,而在于其与现有城市的地域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特色及其城市规划的契合关系和广场建设的实际操作组织问题。在这里既有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问题,又有专业以外的社会和城市建设部门的认识和观念问题。广场规划一方面要吸取历史上城市广场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城市环境新的建设要求和人的生活特点,同时应注意通过广场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特色鲜明和优美舒适的城市“客厅”【9】。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为了创造更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城市,我们应努力把城市广场建设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无憾于历史,无愧于子孙。

  参考文献:

[1]任英.城市广场的建筑体量控制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2]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等.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J].城市规划,1998,22 (6):34

[3]王坷等.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童丽丽,赵九洲,赵永厚等.从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南京市民广场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20 (4) : 285-290

[5]于化云.城市雕塑的定位[J].城乡建设,2001,6:43-45

[6]孙成仁,李丹.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J].规划师,1998,14(1):79-84

[7]涂海峰.对现代城市广场及步行空间设计的思考[J].规划师,1998,4(1):75-78

[8]郑力鹏.城市广场建设应重防灾功能和生态效益[J].城市规划,2002,26 (1):43

[9]陈为邦.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1,25(1): 7-10

上一篇:服役桥梁的加固技术的探讨程力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